第A07版:城事

从美人鱼到关云长,从卡通人物到三国文化……

“90后”姑娘的“面人世界”

□ 记者 万誉 文/图

郑伊涵和她捏的面人。

核心提示:美人鱼、机器猫、葫芦娃、哪吒、孙悟空、猪八戒、张飞、关云长……4月28日下午,在亨源通世纪广场2楼的一个展位上,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的面人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这些面人都是一名“90后”姑娘捏的。她叫郑伊涵,从小就喜欢捏面人。

从小爱看爷爷捏泥人和面人

提起自己为何捏面人,郑伊涵说,她从小就爱看爷爷捏泥人和面人,自己也动手捏。

那时,她看到一团泥巴或面团在爷爷手里,经过揉、搓、捏,变成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小动物,就特别佩服爷爷。在爷爷那里,黑黑的泥巴和有些微黄的面团像有了生命一样。

小时候,别的女孩儿喜欢跳皮筋、踢毽子,她却喜欢玩泥巴。“我捏出来的东西比较丑,但是乐此不疲。”

爷爷去世后,郑伊涵很少再玩泥巴、捏面人。但是,对面人的热爱,她从未在心里抹去。

拜师学艺,获得面团配方

郑伊涵在北京读了几年大专,专业是会计,毕业后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近两年。

有时,郑伊涵外出旅游,看到旅游景点有捏面人的摊位,心里的热爱就会腾空而起。她也想像这些老手艺人一样,全身心地投入捏面人的行当。

“我小时候学的那点儿皮毛,肯定不行。”为了学手艺,郑伊涵给景点的老艺人买好吃的,和他们套近乎。无奈,时间太短,他们只能简单聊几句。

转机出现在5年前,胖东来时代广场一楼有很多手工艺人的摊位,其中就有捏面人的。

这次,郑伊涵牢牢把握住了机会。在她的不懈努力下,捏面人的老师终于肯收她为徒弟。她果断辞了工作,凭着喜爱和一腔热情开始专心捏面人。

“刚开始,我以为自己有点儿基础,肯定学得快,但发现根本不是那回事儿。”

首先是面团,经过无数次失败,她始终不得要领。爷爷留下的配方能用,但是保质期太短。

在郑伊涵的努力下,师父最后把面团配方教给她。“半年时间,师父教会我很多东西。我一辈子都感激我的师父,是他将我领入捏面人这一行业。”她说。

第一次摆摊儿,卖了200多元

出师后第一步,就是摆摊儿。郑伊涵第一次摆摊儿,是在清潩河的莲城桥附近,因为那里人流量大。

“第一次摆摊儿,我卖了200多元。”回忆往事,郑伊涵开心地说。不过,有开心,就有难过和失落。

碰上连续阴雨天,或者寒冷的冬天,她可能一周甚至更久都不能出摊儿,没有收入。挫败感和失落感随之而来。“想过放弃,但是因为心中的热爱坚持了下来。”郑伊涵说。

经过两年的努力,郑伊涵的手艺越来越好。

开始,她捏卡通人物比较多,因为孩子们喜欢,能带来收入。后来,她开始捏肖像。

她说:“刚开始,捏得不好,我不收钱,就当练手。”慢慢地,她的手艺越来越好,找她捏肖像的人越来越多。

每到节假日,是郑伊涵最忙碌的时候。很多景区会邀请她到景点当嘉宾,她还会到汽车4S店、房地产公司表演。“虽然收入不是特别高,但是养活自己没问题。”郑伊涵说。

捏三国人物,介绍许昌文化

2018年,在一位好心老师的引荐下,她在亨源通世纪广场二楼争取到一个固定展位,不用外出摆摊儿了。此外,随着网络的发展,网上订单增加了面人的销路。

这两年,郑伊涵在往传统文化上发展。她思考着,怎么与许昌的曹魏文化相结合,让自己手中的面人更有内涵和文化深度。

她开始捏关羽、张飞等三国人物。她捏的关羽,入木三分,不怒自威,被外地客户以3000元的价格买走。

除此之外,她还进入校园,给孩子们上捏面人课。她希望通过自己的讲解和示范,以及新颖的创意,让孩子们认识和了解捏面人这门传统手艺,使其流传下去。

“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继续打磨技艺。我希望自己可以成为这个行业中的佼佼者。”现在,郑伊涵还将自己制作的各种各样的面人,特别是代表三国文化的成品,发到微信朋友圈和短视频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捏面人这种传统手艺,也让更多的人了解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