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我市在对静脉产业的布局中,对餐厨垃圾的资源化利用也进行了规划。
在我们的生活中,倒掉的剩菜剩饭很常见。这些曾被称为泔水的餐厨垃圾将变废为宝,有大用途。
昔日庞庄“垃圾山”旁,一座“静脉小镇”正在悄然崛起。市静脉科技产业园一期建成投用后,我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率达80%,全市建制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餐厨垃圾处置率达80%,污泥处置率达80%。
□ 记者 张铮 通讯员 曹文玉
牵手德国“固废巨头”,从剩菜剩饭里“淘宝”
随着城市发展步伐的加快,餐厨垃圾日渐增多。我市城管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城区有3000多家餐饮门店,每天产生餐厨垃圾约70吨。如何使餐厨垃圾资源化、减量化,变废为宝,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德国欧绿保再生资源技术服务(北京)有限公司与市城管局签订《许昌市餐厨废弃物收运处理特许经营项目协议书》,标志着我市对德合作取得新进展,开启了我市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新征程。
记者了解到,许昌市餐厨废弃物收运处理特许经营项目位于西环路以西、许禹公路以南的市静脉科技产业园内,占地约35亩。该项目一期建设规模为100吨/天的餐厨废弃物收集、运输、处理系统,计划于2020年年底建成投用。该项目采取特许经营模式,经营期限为25年,以粗油脂为高附加值产品的处理工艺,对我市中心城区(包含魏都区、建安区、东城区、国家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不含农村区域)产生的餐厨废弃物进行统一收运和处理。
“该项目餐厨废弃物处理基本工艺为‘预处理分选提油+厌氧发酵’。餐厨废弃物经预处理后将最大限度地分离出油脂,经厌氧发酵产生沼气。油脂经过加工可以对外出售,沼气可以用来发电或作为燃料。沼液、沼渣等废弃物会按照环保要求进行达标处置。”市城管局环卫处主任周建生说,1吨餐厨垃圾发酵可以产生约120立方米沼气,通过燃烧可发电约220千瓦时,供一个三口之家使用一个多月。
实现资源循环利用,重点发展六大产业
市静脉科技产业园就在昔日庞庄“垃圾山”旁,并利用香山公园作为园区的生态绿地。该园根据产业链、物流走向、功能分区、项目组成设置了4个区域。
市静脉科技产业园重点发展六大产业。垃圾综合处理产业:在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危险废物、污泥和电子垃圾处理的基础上,拓展至建筑垃圾、工业危废、报废汽车等领域,将机械分选、焚烧发电、生物处理、综合利用等集中优化,形成完整封闭的循环处置链,产业发展和物流运输一体化,区域内物质总量平衡。
废旧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建立废旧物资回收综合利用和能源回收利用平台,将园区资源综合利用、能源综合利用相结合,充分考虑资源的二次利用甚至三次利用,将基本设施的各个节点和环节串联起来,使处理过程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余热及处理好的产品作为下一环节的原料和能源加以利用,实现园区内物质和能量综合循环利用一体化。
环保产业:垃圾污染和园区污染集中治理,固废、污水“零排放”。
环保宣传教育产业:建立园区共享的功用辅助设施系统和公建服务系统、工业旅游基地、综合行政管理中心、智能化管理系统、后勤服务平台,实现功用辅助和管理服务一体化。
科技咨询产业: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开发、技术咨询、工程设计、先进工艺技术示范应用、环保宣教等。
设备研发制造产业:结合垃圾全过程管理需要、园区区位特点和资源循环利用途径,发展相关装备研究开发与制造。
助力“无废城市”建设,构建完整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我市作为郑州大都市区次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之一,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各方面优势突出,有条件为郑州大都市区建设提供产业支撑,从而增强中原城市群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力。
在城市发展战略的带动下,我市作为“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国家供应链创新试点城市,引入全球先进的环保技术及管理理念,加快垃圾资源化利用已经势在必行。
德国欧绿保再生资源技术服务(北京)有限公司作为德国生活垃圾分类的领军企业,在生活垃圾分类方面拥有多年经验。该公司将根据许昌市的规划,针对分布较集中的重点区域,结合各地静脉产业发展情况,建立集畜禽粪污、餐厨垃圾、旱改厕化粪池粪污及瓜秧秸秆多种有机废弃物协同的综合处置中心。
同时,该公司配合我市建立健全“无废生活”体系,打造清洁“无废乡村”,强化城市危废安全保障,完善固废产业链条,为许昌市创造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
该公司结合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及许昌市现有的再生金属回收行业,规范并引领许昌市再生资源行业健康发展,建设许昌市逆向物流园,形成废旧塑料、废旧纸张、废旧电子电器、废旧金属等物料的统一收集、统一运输、统一再生利用链条,构建完整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新闻连连看
循环经济3R原则
按照“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资源化(Recycle)”原则,综合利用园区公用设施,资源、物料共享,能源阶梯利用,形成园区自有循环产业链,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整合园区资源,将园区打造成为引领环保时尚、宣传环保低碳文化、展示我市“两型社会”建设新形象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