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1秒钟,165克拉人造金刚石从黄河集团产出;1分半钟,一只镁合金轮毂下线;1小时,13台森源新能源汽车下线;1天,2600吨再生不锈钢板由金汇集团“智造”……
近年来,许昌市在培育新兴产业的同时,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向着“智造之都”阔步迈进。
□ 记者 王利辉 文/图
从“制造”到“智造”,“隐形冠军”发展活力足
你印象中的纺织企业,还是车间内纺织工来回穿梭、棉絮纷飞的画面吗?
5月8日,在许昌裕丰纺织公司的智能纺纱车间,却是不一样的生产场景:轻点鼠标,一根根洁白纤细的纱线,通过高端智能纺织设备,实现纺纱、卷绕、络筒、打包入库全流程自动化,“白天无人、晚上无灯”照样生产!
在河南晟丰科技有限公司六连轧不锈钢智能生产线上,看不到工人忙碌的身影,只有机械臂在不知疲倦地来回精准作业,从上料、轧制到成型,全都由电脑智能控制。
“这条生产线融合了德国西门子TDC智能化轧钢系统和德国西马克公司技术,是全省智能化程度最高的不锈钢冷轧生产线,每月产能达3万吨。”晟丰公司生产厂长王怀生说,以前需要几十人流水作业,现在只要7个人轻松操控电脑就能完成。
一块铝材能够做什么?作为槽道生产领域的“隐形冠军”,长葛市大森机电公司在产业互联网平台下生产的新型铝模板,重量轻、精度准、性能佳,像承重墙等混凝土构件可以通过一次性浇铸完成,3天能盖一层楼。
“有了智能化车间,产品研制周期缩短22%,产品不良率降低50%。”大森机电董事长赵晓东说,去年,大森机电发力智能制造,与中铁建集团合建的铝制板材生产基地,工期不到10个月,“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当年见效益”。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混凝土预制件生产是既脏又累的“苦力活儿”。而走入许昌万里交科集团的全自动高性能混凝土装配式建筑生产车间,原料通过全自动仓式上料系统“乖乖”地进入配料搅拌层,只需在电脑上远程输入指令,便可生产各种形态的柱墙、外挂墙板等建材,实现了生产线设备的远程控制及生产数据的信息化管理。
“我们解决了传统搅拌设备存在的能源与材料消耗大、搅拌不均匀等难题,不但降低了单位产品制造成本,而且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建筑物寿命,实现了高效、节能、环保。”万里交科总经理张培对记者说。
从“一隅”到“全球”,创新让许昌产品走向世界
2017年之前,世界上没有一家公司实现镁合金轮毂的大批量生产。两年后,这种局面被长葛市大周镇的河南德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打破!
谁曾想,这样一个引领汽车轮毂潮流的企业,是从一家镁合金锭及型材加工厂美丽蝶变的。
“镁合金轮毂被称为汽车轮毂的第三次革命。”德威科技董事长孙中垚告诉记者,镁合金轮毂相比传统的铝合金轮毂重量减轻了1/3、节油率提高了8%—18%,且在耐磨性、舒适度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目前,德威科技自主研发的镁合金轮毂已于2017年年初率先通过了美国审核,并大量销往欧美市场。”孙中垚说,全球的镁合金轮毂市场预计有1200亿只需求,是一片亟待开发的蓝海。
孙中垚透露,目前,国内几家大型汽车制造商正在测试他们生产的镁合金轮毂,有关部门也在研究制定镁合金轮毂的国家标准,而“德威”牌镁合金轮毂的各项指标将为标准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位于襄城县的河南硅烷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依托首山焦化煤焦循环经济链条研发高纯度硅烷产品。2014年9月,该集团一期工程600吨硅烷气生产线成功投产,生产的硅烷气纯度高达8N级,一举打破国外垄断,成功将企业产业链延伸到高端新材料领域,成为全球第5家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硅烷生产企业。
而依托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产业资源的平煤隆基,通过焦炉煤气制氢、氢气制硅烷、硅烷到太阳能电池片,实现了传统煤化工与新能源产业的完美对接。自2017年3月第一片电池下线,到2017年10月全线投产,电池片转换效率在22.3%以上,单日产量突破设计产能150万片,实现建设速度最快、产能最大、效益最优。全部工程完工后,预计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80亿元、利税12亿元,将成为世界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高效单晶硅电池产品生产基地。
截至目前,森源集团、万里集团等17家许昌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设立境外企业(代表处)40家,投资分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从“手工作坊”到“世界王国”,打造智能制造河南样板
从“卖假发”到生产“头顶时装”,从“手工作坊”到世界“发制品王国”,瑞贝卡公司从一个10人小厂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发制品企业、全球发制品行业标准制定者,累计完成了13项国际标准、主导了5项国际标准的制定,产品畅销北美、西欧、亚洲、非洲的40多个国家和国内100多个大中城市。
在许继仪表有限公司,一条条“静悄悄”的自动化生产线正在生产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电表产品。2018年,许继仪表有限公司主导了电能计量付费系统国际标准的制定,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去年在东南亚、中亚等地区新增订单货值超过了2亿元。
据介绍,2019年年底,许昌市工业总量、工业竞争力居河南省第3位,其中制造业占比达到93%。而且,通过大力实施“三大改造”,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许昌在全省智能制造观摩点评活动中获得小组第一名,成为全省第二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集聚区。
按照规划,许昌市围绕建设“智造之都”,坚持优化存量、扩大增量“两手抓”,改造提升装备制造、超硬材料、发制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智能电力装备等新兴产业,着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许昌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制造业方面的比较优势。全市拥有许继、森源、黄河、瑞贝卡、金汇、首山化工、远东传动等一批全国知名企业,培育了一大批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和一支高素质企业家队伍,成为许昌赢得未来竞争、立于不败之地的基本盘。
思路决定出路,目标昭示未来。许昌将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过硬的作风,谱写“探索路径、打造样板、走在前列”的锦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