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市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破解“三农”困局、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总要求,按照“全面部署、多头发力、重点突破、梯次实现”的工作思路,对乡村振兴工作进行精准指导,把县城这个引擎“做强”,把特色小镇这个节点“做实”,把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做优”,打造以县城为龙头、以中心镇为节点、以乡村为腹地的发展新格局,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带动城乡融合发展,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省级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不断增多,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节节攀升。
□ 记者 李嘉 文/图
壮大集体经济
让农民在自己的“地盘”上挣工资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在鄢陵县建业绿色基地工作的袁坡村村民,切实感受到了在自己的“地盘”上挣钱的便利。
要想富,先修路。按照规划,在鄢陵县花博大道和福佑路之间有一条叫府前路的观光路。前几年,这条路迟迟没有修通。随着这条路修通,袁坡村村民不仅出行方便了,而且承接了许多建业绿色基地的游客,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
五一假期期间,襄城县颍阳镇东张庄村扶贫基地的生产车间里一派繁忙的景象,缝纫机嗡嗡作响,工人们正在赶制产品。
这家以生产蚊帐、家纺、童装为主的服饰加工企业,是东张庄村引进的,不仅每年能为村里带来3万元的收入,而且解决了多名贫困群众的就业问题。
禹州市鸠山镇赵沟村贫困户苏大丽五一假期期间也很忙。她种了1亩艾草,一年收3茬,全卖给村里的艾制品加工厂。除了种艾草外,她还在村里打工,每月能拿2000元。
苏大丽所在的赵沟村利用金融扶贫政策,采取“户贷社用”模式,吸纳贫困户入股合作社。27户贫困户每年可获得入股资金8%以上的分红。
另外,合作社每年拿出10%的利润,由入股合作社的贫困户平均分配,进行二次分红。
禹州市确保2020年年底基本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村在60%以上,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扩面提质。
襄城县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是我市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在襄城县的448个村中,427个村注册了集体经济公司,411个村消除了集体经济空白,78个村的集体经济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10个村的集体经济年收入在30万元以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既带动了全县农民创业致富,也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效助力了县域经济的提升。
城乡融合发展
让人们看得见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河南视察时指出,发展乡村旅游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
首山是襄城县的名山,北姚社区坐落在首山南麓。该社区依托首山旅游风景区,大力发展旅游业;成立襄城县北姚益众实业有限公司,投资160余万元建设粮仓、新型榨油车间等;投资90余万元建设老油坊,购置木制挤压式榨油机。旅游业使北姚社区有了特色村集体经济。
在襄城县,有许多村子像北姚社区一样,根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农民素质等情况,盘活现有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创新发展思路,融合多种模式。湛北乡北姚社区的旅游业、紫云镇雷洞村的民宿、姜庄乡石营村的“路肩经济”成为闪亮的标签。
与襄城县相邻的禹州市,重点打造了有产业支撑、有地方特色、有文化传承、有自然风光的12个旅游特色村和20个农家乐村。其中,7个金牌农家乐、1个模范户和5名致富带头人进入国家旅游局确定的乡村旅游“千千万万”品牌榜,10个村荣获“河南省特色旅游村”称号。禹州市规划设计10多条乡村游线路,带动1.7万余名农民参与经营,促进农民创业就业。
近年来,鄢陵县坚持“以花木改善生态、以生态承载旅游、以旅游繁荣三产”的理念,围绕“花木+旅游”“花木+养生养老”,培育新业态,延长产业链条。
作为平原地区,鄢陵县依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等自然条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加快推进旅游业与农业、林业、健康养老业深度融合,形成了以旅强农、以农促旅、农旅结合、城乡互动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
长葛市依托乡村振兴战略,抓住建设美丽乡村的契机,把建设环境美、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的“四美乡村”作为建设宜居之城的重要内容,推动全域宜居、全域美丽。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长葛市充分发掘乡村的特点,实现“一村一品”“一镇一品”,打造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示范村、示范镇。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旅游业有序复苏。乡村游、周边游等近程旅游受到青睐。我市推出了花海温泉休闲游、山水古镇体验游、美丽乡村特色游等特色旅游线路。据统计,襄城县首山风景区单日旅游综合收入为91万余元,神垕古镇、大鸿寨、建业绿色基地、鄢陵花都温泉等景区单日旅游综合收入超过10万元。虽然与去年同期相比有较大差距,但与今年清明节小长假相比,游客接待量和旅游综合收入都大幅攀升。乡村游、特色游为县域经济的提升增添了活力。
抓“头雁”、带班子,
为农村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一个村的工作搞得好不好、各项事业发展得快不快,跟村干部有直接关系。
在市委巡察办工作的赵继征,今年3月13日成为禹州市梁北镇苏沟村驻村第一书记。性格直爽的赵继征,短短一个月就和群众打成一片。
她针对该村党组织软弱涣散的情况,借助驻村后第一个“周二扶贫宣传日”,以“亮身份、作表率、树形象”为主题,给该村党员干部上了一节生动的党课,理顺了气儿、鼓足了劲儿、点明了事儿,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基础。
“目前,最关键的一件事是按照许昌市委‘创五好、强双基’示范行动的要求,从抓‘头雁’、带班子做起,培育壮大党员队伍。”赵继征说,她打算将该村精干有为的年轻人吸纳入党员队伍,培养村“两委”后备队伍,进一步提高村党支部的战斗力;同时,围绕“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四项基本职责,壮大集体经济,带好班子,凝聚合力,激发活力,为该村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
2017年11月,在许昌市委编办工作的李丹被选派到禹州市鸿畅镇东高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当时,东高村是省定贫困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薄弱,群众不断上访,村容差,是十里八乡有名的落后村。
李丹先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配齐村“两委”班子,扩建、整修村部,然后带领村干部及群众规划村内道路、安装路牌、填平坑塘,彻底解决了“脏、乱、差”的问题。他多方筹划,努力发展集体经济,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如今,东高村一举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东高村成了全市观摩学习的先进典型村,先后获得“产业发展红旗村”“信访稳定红旗村”“美丽乡村”等称号。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力推进,一幅具有许昌特色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呈现在世人面前。群众的幸福感,如芝麻开花“节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