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城事

修自行车随叫随到,乐于助人有时不要钱,曾救人性命,心怀文学梦

76岁修车师傅不图钱 心中装有“诗和远方”

自行车在陈英奇手中“满血复活”。

□ 记者 代玺 文/图

5月15日,记者接到了市民朱女士的电话,她在电话中激动地说:“我今天骑车去许昌二高接孩子,可半路车胎瘪了,一点儿气都没有。我当时束手无策,幸好巧遇了修车师傅陈英奇。他主动帮我补了车胎,一分钱也没收。没想到现在竟还有这么好的人!”5月16日,记者走访了朱女士口中的“好人”陈英奇,了解到他给很多人送过“及时雨”。

暖心修车人,随叫随到

5月16日10时,在一片树荫下,76岁的修车师傅陈英奇正蹲在地上认真地给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排除故障……忙活几分钟后,这辆自行车就在他那双布满老茧的手里“复活”了。

虽然如今修自行车的师傅很少,但找到陈英奇并不难,兴业路唐岗佳苑小区门口就是他的落脚点。如果需要修车,只要在市区,打个电话,他肯定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出现。

为什么会从事修车这个行当呢?陈英奇讲起他颇为复杂的人生经历。他是东城区半截河街道办事处唐岗村人。20世纪70年代,凭借自身的努力,他成为市第二化工厂生产车间副主任,后又成为市毛纺厂助理工程师。2000年,市毛纺厂败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陈英奇也成了下岗职工。为了生计,他做过小区保洁员,多次获评“先进员工”。2005年的一天,下班回家的陈英奇遇到一对夫妻向他打听哪里有修车师傅。原来,由于车子坏在半路,他们已经推了几条街。陈英奇的父亲有修车手艺,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习的他对付自行车的小故障驾轻就熟。他俯身“鼓捣”了一会儿,车轮就欢快地转动起来……受助夫妇喜笑颜开,陈英奇心里也很高兴。从那时起,他萌生了修车的念头。

平日,左邻右舍、来往路人的车子坏了,推过来或者打个电话,他都会尽心修理,最后要么不收钱,要么仅收取配件费。他总是说:“我不缺钱!”

照顾卧床老伴儿,心怀梦想

陈英奇当真不缺钱吗?市民徐伟伟向记者讲述了她眼中陈英奇的另一面。2017年,因为车子“抛锚”在半路,徐伟伟认识了陈英奇。看到他技术精湛、收费低廉,此后只要车子出问题,徐伟伟都会拨通陈英奇的电话求助。在一次修车的过程中,陈英奇无意间说起自己有个印书的心愿。他利用闲暇时间写了一些文稿,想找个人帮忙打印出来。曾经从事印刷工作的徐伟伟惊讶于陈英奇的文学梦,心底里生出钦佩之情,于是主动答应帮陈英奇打印文稿。随后,她来到陈英奇家取文稿,一进门,一股难闻的味道就扑面而来。陈英奇直奔卧室,看到瘫痪的老伴儿将大便拉到床上了。徐伟伟一问方知,陈英奇的老伴儿2015年遭遇车祸瘫痪。陈英奇无奈地说:“老伴儿近3年经历两次大手术,花去近10万元,现在生活仍不能自理。我修车就是为了给老伴儿赚个药钱。”他一边说着,一边麻利地给老伴儿擦洗并换上新尿垫。见此情景,徐伟伟眼眶湿润了,说:“陈师傅,你印书的事包给我了,我免费给你打印。”

5月16日,记者在陈英奇家中看到他写的文稿目前已有35篇,被精心装进几个标注标题的档案袋中。他说,最初写文稿是为了纪念自己的父亲。他的父亲一生艰辛,给子女留下了“敬业爱家、乐善好施”的家风。他想把家风传扬下去,把自己工作生活的片段、所思所想写下来,印成书留给子孙。

两次救人于危难,古道热肠

“他特别善良、古道热肠!”提起陈英奇,唐岗村二组组长庞爱霞说。

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陈英奇就先后搭救过两条人命。1969年夏末的一天,他在下班回家的路上遇到了抱着孩子疯跑的一对夫妇。他们看到陈英奇骑着自行车,就向他求救:“老哥,救救俺孩儿吧!他喝错药了!”陈英奇二话不说,载上父子俩便向医院奔去。一路上他铆足了劲儿,两公里的路程仅用了不到5分钟。在抢救室外,他了解到,原来是孩子妈妈大意,错把敌敌畏当成止咳糖浆喂给了孩子。幸好抢救及时,孩子活了下来。后来,孩子父母因为感激陈英奇,就把这个孩子认给他当干儿子。无独有偶,本村一位患病大嫂也因他施以援手而捡回性命。当时,这位大嫂腹胀如鼓,膀胱几近迸裂。因丈夫在外打工,她无力求医。陈英奇借来架子车一路快跑将她护送入院,医生接诊后惊叹“病人膀胱已经撑到极限,再不抢救就有生命危险”。事后,这位大嫂的丈夫将陈英奇视为恩人。

在唐岗村,“好人”陈英奇名不虚传。他数十年坚持参与移风易俗和提高市民素质的公益活动,积极给乡亲们主持红白喜事,义务写春联……正如他在《扫帚颂》一文中写的那样:“我要像扫帚那样只求奉献、不求回报,只讲奋斗、不讲功利……誓为许昌的天更蓝、地更绿、景更美而奉献,再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