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新闻深三度

振兴文运,人才荟萃厚积薄发

夜幕下的首山文峰塔,灯光璀璨。宋国晓 摄

汽车疾驰,道路两旁浸绿染碧,树木飞一般掠过。在前往探访首山文峰塔的路上,记者的脑海中有一连串“问号”:

从许昌到襄城,文峰塔因何而建?捐建文峰塔,吸引了从士绅到百姓的全民参与,为什么能够激发出如此大的热情和能量?许昌大地,现存多少座文峰塔?

公式 记者 王利辉

为什么要修建文峰塔?

“修建文峰塔,与科举考试有关。”中国圆明园学会园林古建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建筑大学设计研究院古建研究所所长宋国晓说。

宋国晓介绍,科举制自隋唐肇始,到了明代已发展到鼎盛阶段。在明代,除了殿试不进行黜落,录取率为百分之百外,其余各级考试录取率均在10%以下。考生能否考中,不仅要看考生本人的才学,而且取决于考生所做文章是否合乎考官心意。这就使得考生考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偶然性。

这种偶然性使人们普遍相信有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能左右考生的命运。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热衷于修建集调整风水、振兴文运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文峰塔。

清代学者刘宗泗在《文笔峰记》中提到首山文峰塔的兴建原因:明嘉靖己酉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廉宪汤笃斋行部履襄,驻节乾明寺。周览四顾……曰:‘兹邦山水佳丽,首岳恰与黉宫对,缺者文笔峰耳。’遥指山巅曰:‘宜建一塔,峻岭为砚,汝水为池,从兹文盛科聊矣。’时叙署县事,谋诸乡大夫佥曰善。于是建塔于山巅。起工己酉夏,落成辛亥岁,即名曰‘文笔峰’。倩地官卿马公正菴书之,镌石立于禅门前。复于汝岸修两乐亭、学宫筑香墨亭,再创高明广大万象森罗之屏风于寺之衢。斯亦培气兆文之盛意也。”

“兹邦山水佳丽,首岳恰与黉宫对,缺者文笔峰耳。”“宜建一塔,峻岭为砚,汝水为池,从兹文盛科聊矣。”这充分说明了当初修建首山文峰塔的原因。

为何取名文峰塔?原来,高高矗立的文峰塔形似直指云霄的毛笔,而“文风”与“文峰”谐音,因此得名。文峰塔也因此被称为文笔峰塔、文光塔、尚元塔等。

各地文峰塔高度不等,多选择东南方位,且层数为奇数。

修建文峰塔带来哪些影响?

作为古建筑专家,宋国晓认为,明清时期以“兴文运”为目的而建立的文峰塔、文昌阁比比皆是。

在他看来,文峰塔的修建一方面弥补了自然山水环境的缺陷,如没有高山、峰峦低小,或东南方向地势低洼、空缺等;另一方面满足了大众的心理愿望,促进了本地文风、文化的发展。

《襄城县志》记载,首山文峰塔兴建之后,公元1556年、公元1565年、公元1586年,襄邑学子辛自修、姚继可、张鹤鸣相继考取进士。后来3人皆官拜尚书。襄城文风鼎盛,人才荟萃,由此可见一斑。

文峰塔建成之后,不仅促进了当地科举文化的发展,而且为当地增添了标志性景观。历史上有不少文人墨客描写首山文峰塔景观的佳作。辛自修曾有诗《文笔凌霄》留世:

何年扶颖势凌云,扫出经天纬地文。

嵩少西来连嵯峨,沧溟东望接氤氲。

当廷拟献三千字,入阵堪驱十万军。

梦里生花非易得,班生何故欲投君。

修建文峰塔,实质上与科举考试制度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

许昌现存多少座文峰塔?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许昌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厚重的文化内涵。“许由洗耳”留下许地佳话,春秋楼、毓秀台诉说汉魏风云,古钧台见证“华夏第一都”的辉煌,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迹。

说到文峰塔,许昌目前共有3座,分别处于中心城区、禹州市、襄城县。

人们熟知的就是许昌市区文峰路中段的文峰塔。许昌文峰塔又称文明寺塔,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由许州知州郑振光倡导修建。此塔高51.3米,呈平面八角形,是十三层楼阁式砖塔,由地宫、基座、塔身、塔刹组成,结构严谨,气势雄伟,为河南省200多座明代砖塔之冠。

1963年,许昌文峰塔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文峰耸秀”为许昌十景之一。

除了这座文峰塔外,禹州也有一座文峰塔——柏山文峰塔,还叫白沙塔,位于禹州城区南几公里处。柏山文峰塔始建年代应在明代,后毁于战火。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为了重振禹州文风,由禹州知州和乡绅重新修建。此塔高16米,是平面八角形攒顶式五层砖构建筑,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为石质墩土式圆台,高丈许;塔身五层,下大上小,依次渐收,底层北面朝城方向开一券门,门楣上题“凌云耸翠”4个字。

重修后的首山文峰塔66米的高度也为河南古塔高度之最。它位于襄城县首山西侧北麓最高处,虽是一座新塔,却是襄城人的骄傲。

江山代有,各领风骚。文峰塔承载着人们对振兴文运的美好憧憬。而事实上,每一个地方杰出人物的出现,都是外部条件和自身条件相融的结果。历史长河滚滚而逝,只留下无声的文峰塔让后人思古追今、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