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夜是缓解生活、工作压力的“驿站”。伴随着华灯初上,一锅慰藉“馋虫”的喷香火锅、一盏氤氲着油墨芬芳的黄灯、一台“硬核”塑形放松减压的跑步机……都会吸引珍惜夜晚时光的人们。
5月26日、27日,记者走访发现,随着疫情防控形势逐渐好转,夜晚时分,越来越多的市民走出家门,健体魄、赏文创、乐未央。许昌的“夜经济”正以全新的方式“打开”。
□ 记者 肖涛
【健体魄】 玩蹦床,健康生活渐成时尚
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来说,夜生活除了与朋友聚餐、嗨歌、逛商场外,参与最多的就是运动健身了。跑步、弹力蹦床、做瑜伽……很多上班族下班后会约上几位好友,以健身的方式享受夜生活的快乐。健康消费逐渐成为城市夜经济的新亮点。
5月26日19时许,在市区魏武大道与新兴路交会处附近的许昌阿帕克文体公园内,不少年轻人挥汗如雨,三五成群挥拍打网球,争抢篮板,在滑板上飞跃……网红蹦床最受欢迎,集“运动、娱乐、竞技”于一体。
记者在该公园内的蹦床馆看到,蹦床区分为专业蹦床区和普通蹦床区两个区域。专业蹦床区的七彩滑梯、攀岩墙、蜘蛛塔、高弹蹦床等是年轻人的乐园,不时能看到年轻人穿着魔术贴衣服,在蹦床上用力向上蹿,像蜘蛛一样粘在墙上。海绵海洋池、海洋球等五彩缤纷的普通蹦床区让小朋友流连忘返,欢声笑语不时回荡。
“以前,大家对蹦床的认知还是游乐场里‘小孩儿玩的’。随着蹦床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中国蹦床队在赛场上斩获金牌,人们对蹦床运动有了较深入的了解。蹦床馆作为新型体育运动场所,近年来进入大众视野。”许昌阿帕克文体公园经理汤吟夏说,情侣约会、亲子活动……园内每晚保持300人左右的客流量。
夜晚,健身房同样是人们锻炼身体的好去处。在市区八一路金牛文化创意园KEEP游泳健身俱乐部,10余台跑步机一字排开,各种健身器材一应俱全。这些健身器械被挥汗如雨的人占领,瑜伽房、动感单车室也有很多人。该健身房工作人员娜娜介绍,随着大众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走进健身房接受专业的运动指导。“白天健身的人相对较少,晚上是高峰期,尤其是下午五点到晚上九点这个时间段。”
刚刚从跑步机上下来的陈女士介绍,她是一家私企的员工,平时工作比较忙,有时候在办公室对着电脑一坐就是大半天,脖子一直保持一个姿势,颈椎等出了问题。因此,最近两年,她一直选择下班后不回家,到健身房健身。
像陈女士这样的人还真不少。市区华佗路深呼吸健身房工作人员魏航川表示,该健身房最近的日均客流量超过200人,每晚的室内单车课程和团操课都人满为患。一些有特殊训练计划的人,还会选择私教课。根据统计,每天的私教课达到30个课时,平均一节课200元左右。
【赏文创】 听相声,夜经济文艺范儿十足
“咔、咔、咔”,不管进不进,先自拍一张照片发个朋友圈,配文“举头望书山,低头见书海”。这是发生在市区七一路某广场负一楼购书中心的一幕。
“先生,这本书36元,您需要袋子吗?”在5月27日晚上,10分钟内,该购书中心的收银员重复了4次类似的话。该购书中心的负责人孙某表示,相比之前,现在客流量有所增长。尤其是晚上来商场散步的人不少,很多人选择到书店阅读、休闲。特别是18时至20时,客流量会达到一个小高峰。
“这里图书众多,环境优美,非常适合晚上带孩子来阅读。”市民王冰冰常带着孩子到该书店读书。市民张娇也是该书店的“铁粉”:“我晚上喜欢来这里读书,接受书籍的熏陶。”
同样文雅的还有我市日益活跃的文娱活动。5月27日,在魏都区文化馆一楼的首元相声社内,两位长袍艺人绘声绘色地演绎着生活中的奇趣百态。
“为了配合夜经济的发展,我们将演出时间延后了半个小时,19时30分开始,21时30分结束。”该相声社的班主首元告诉记者,一般来看演出的都是年轻人,大多喜欢民俗表演。“我们欢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了解传统曲艺文化,这是一种文化传承。”
【乐未央】 品小酒,让歌声嗨翻全场
5月26日20时,市区古槐街附近的一家KTV霓虹灯闪烁,身穿制服的工作人员站在入口处做好了迎客准备。该KTV工作人员张江龙告诉记者,虽然现在的客流量比疫情前要差一些,但恢复营业以来人气正在缓慢回升。
在KTV隔壁饭馆吃完饭,市民张强和几个朋友顺势拐进该KTV。“日常生活都是按部就班,偶尔到KTV喝些酒、吼两声,放松一下。”张强说,疫情期间,大家都憋在家里,这是他们春节后第一次出来唱歌。他事先打电话咨询,了解该KTV的防疫措施做得比较到位,而且客流并不多,所以比较放心。
走进该KTV,记者看到电梯间、洗手间等公共区域,不时会有清洁员前来消毒;接触类设备(电脑键盘、鼠标、手持话筒等)使用了一次性防护罩,一客一换。
“顾客进入包厢时,工作人员会提供两个话筒罩和一张酒精消毒湿巾,以便顾客对话筒进行消毒。包厢内使用的酒杯等用品,全部提前经过紫外线消毒柜进行消毒处理。同时,该KTV所有工作人员进入工作场所必须戴口罩。”张江龙表示,目前,该KTV为了控制客流量,减少了开放包间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