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关注

“路边摊”不再列入文明城市测评

“地摊经济”释放活力 让城市更有烟火气

在市区文化路中段,经营火锅食材的兰红利(左)正将顾客挑选的食材打包。 记者 毛迎 摄

核心提示

市区文化路,一条被法桐的浓荫覆盖的小小街道。穿行其中,熟食、卤味的香气在鼻尖荡漾;黄瓜、西红柿等各种蔬菜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大樱桃、杏子……各种水果让人垂涎欲滴……

5月26日,这条不起眼儿的街道出现在央视《新闻联播》中,起因是我市在引导市民树立健康卫生理念、养成健康生活习惯的同时,通过开放部分街道为摊贩提供经营场地、帮助解决临时经营设施等难题,实现城市摊贩规范化管理,方便市民日常生活。许昌为何能与成都、杭州一起被央视“点赞”?“路边摊”不再列入文明城市测评将释放怎样的“政策红利”?市民和网友对“路边摊”的回归有怎样的看法?5月28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 记者 毛迎 张汉杰

许昌为何能与成都、杭州一起被央视“点赞”?

开放部分街道,引导“路边摊”有序经营

今年全国两会上,保就业成了重要议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通过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支持餐饮、商场、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务业恢复发展。

在《新闻联播》播出的画面中,聚焦了成都、杭州、许昌三地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如何在文明城市创建中保障民生需求,使文明城市创建在恢复经济社会秩序、满足群众生活需要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我市采取了哪些举措,得以和成都、杭州一起被央视“点赞”呢?

5月28日10时许,记者来到《新闻联播》报道过的市区文化路。街道上车水马龙,非常热闹。道路两边的道牙上,既有出售蔬菜、熟食、水果、鱼虾、花卉的固定摊位,也有用三轮车拉着几筐杏子、几捆艾草或一堆西红柿等候买主的流动商贩。

40多岁的兰红利在文化路中段经营一家火锅食材店,店铺小小的,收拾得干净整洁。她在店铺门口的道牙上摆了一个摊位,销量比较大的豆芽、豆腐、鸭血、腐竹、火锅底料等食材整齐地排列在摊位上。“你看,我这个摊位离道牙的边缘还有一段距离,顾客可以站在道牙上挑选商品,不会占用道路。”兰红利站在红色的遮阳棚下,笑眯眯地说。

兰红利以前当过流动摊贩,骑着三轮车沿街叫卖商品,不仅要忍受日晒雨淋,而且收入不稳定。5月初,在城管部门的支持下,兰红利在文化路中段的便民服务点开了店,店门口的道牙上可以摆摊子。这个稳定的经营场所让兰红利非常满意。

和兰红利一样,近两个月来,近20个曾经的流动摊贩在文化路中段的便民服务点安了“家”。

记者从市城管局了解到,目前,在中心城区,市城市管理部门规划开放了望田路、凭心街、文会街、文化路、劳动路北段等9个马路市场规范点。其中,春秋广场、文峰游园为工业品夜市广场,另外7个为销售水果、蔬菜的马路摊点。

同时,我市城市管理、市场监督等部门积极为商户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主动为商户解决问题、提供服务。随着生产生活秩序的恢复,许昌变“堵”为“疏”,通过一系列措施引导摊贩集中规范经营,更好地服务市民生活。

“路边摊”不再列入文明城市测评, 将释放怎样的“政策红利”?

保民生促就业,活跃市场促发展

中央文明办主动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在今年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已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考核内容,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在恢复经济社会秩序、满足群众生活需要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作用。

“路边摊”不再列入文明城市测评,将释放怎样的“政策红利”呢?

许昌学院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海泳说,在就业方面,市民利用路边、夜市等场地做些小生意,可以有效地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同时,在某种程度上,这活跃了市场,让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尤其是夏季到了,有时候去逛逛夜市,也是一种休闲纳凉的生活方式。在保障基本民生方面,让老百姓既能逛大型商场,也可以光顾路边小摊子,满足市民多样化的购买需求。

“既然中央文明办有了政策,我们地方上就要充分利用,促进许昌的夜市经济活跃起来。虽然说不会增加多少税收,但是对促进就业、增加小商贩的收入、改善民生有很大帮助。而且,这种微型的创业可能发展壮大,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海泳说。

“‘地摊经济’有了活力,将为灵活就业者、自主创业者,尤其是就业困难群体留出更大的创业空间。它是很多失业人员养活自己最简便的方式,也可以为大学生开辟创业空间,提供更多兼职机会。”在许昌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学院党总支书记刘颖民看来,“地摊经济”能有效降低低学历、低技能、高年龄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门槛和经营成本,提高就业率和收益水平,有效缓解新冠肺炎疫情下所产生的就业难题。

刘颖民建议,相关部门要结合许昌市的实际情况,做到摆摊子地点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规划好、布局好可以经营的场所,做到既繁荣社会经济发展,又不影响多年创建取得的许昌市文明卫生的大好社会环境。这就要求我们的城市管理部门更新管理观念,加大创新管理力度,创新执法管理措施,实现温情且有效的城市管理。

“路边摊”回归,市民和网友怎么看?

“地摊经济”接地气,城市更有烟火气

5月28日一大早,市区白庙后街菜市场,家住郊区的赵国钦骑着电动三轮车来到这里摆摊子卖起蔬菜。今年65岁的赵国钦说,他在这个菜市场摆摊子已经有一些年头儿了。“听说今年文明城市测评,不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考核内容,我心里踏实多了。”赵国钦说,这项以人为本的举措,不仅为附近居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也为摊贩营生提供了保障。

当日中午下班途中,市民郑晓丽顺道来到市区文化路菜市场买好了午餐所需要的食材。“这个菜市场比较规范,买菜很方便,避免了在超市结账排长队。”郑晓丽说,方便归方便,但食品卫生不能小觑。她建议,管理部门在对路边摊点进行规范化管理的同时,随机取样、随时检查食品卫生。

市民魏鹏程说,他很喜欢吃“路边摊”,各种小吃都很美味。而且,“路边摊”的存在,很有市井文化味道,很接地气,是普通老百姓喜欢的,也是保留地方文化特色的一种方式。不但不应该生硬地一味取缔,反而应该科学规划,努力让“路边摊”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线。“允许路边摆摊子势必增加管理部门和环卫工人的工作量及难度,所以希望相关部门能多对摊贩进行引导和教育,让他们遵守规定,文明摆摊子,避免交通拥堵,噪声扰民。”

而一些网友则称赞“地摊经济”释放的活力,让城市更有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