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许昌往事

市社会福利院的发展与变化(上)

68年前,政府兴办社会福利院

□ 记者 万誉 张辉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位于宋庄社区的市社会福利院 资料图片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当很多孩子在享受快乐节日的同时,还有一群特殊的儿童值得我们关注,他们就是生活在社会福利院的孩子们。社会福利院是我国社会福利事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市社会福利院成立于1952年,是由许昌市政府兴办的公益性社会福利机构,主要承担全市范围内孤弃儿童和城区内特困人员的养、治、康、教等服务。在建立初期,市社会福利院条件简陋,只能满足温饱。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市社会福利院的硬件设施在不断提升的同时,工作人员越来越多,越来越专业化,从单纯救济型发展成有抚育部、医疗室、康复科等十余个科室的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本期《许昌往事》,我们为您讲述市社会福利院的发展与变化。

建立初期,房屋简陋、交通不便

5月28日,在市区延安路,记者见到了67岁的蒋彦林。他于1982年到福利院工作,1989年升任该院副院长。2014年,在福利院工作了32年的他从工作岗位上退休。

“社会福利机构成立前,位于文峰塔附近的红卫医院收养了一些流浪人员和孤弃儿童。20世纪50年代初期,由政府兴办的公益性社会福利机构成立,位于当时属于许昌地区的舞阳,在红卫医院的流浪人员和孤弃儿童也随迁到此处。”蒋彦林说,20世纪50年代末,政府在如今的魏都区颍昌街道办事处宋庄社区划拨了约30亩地建立了新的社会福利院,舞阳的福利院整体搬迁到此。

提起到福利院报到的那天,蒋彦林记忆犹新,感慨无限。“那天下着瓢泼大雨,我骑着自行车去报到。宋庄附近都是土路,一下雨,泥泞难走。走到村中的一条道路上,我推着自行车实在走不动了,就把自行车放在一边,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到了福利院。”蒋彦林说。

和当时的院长见了面之后,院长让他先回家,第二天正式上班。交通不便、路难走,是蒋彦林对该福利院的第一印象。那时,该福利院收养的对象主要是社会上无家可归、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孤寡老人、流浪人员及社会弃婴(儿)等。

“我刚去的时候,该福利院的成年人有80到100人,儿童不超过30人,年龄从刚出生几天到7岁不等,大部分是有缺陷的孩子。职工大概有20多人。”蒋彦林说,该福利院当时的房屋是红瓦房,比较简陋,总共有四排,一排有12间,房间不大,几个人住一间房。“红瓦房是20世纪70年代盖的。20世纪60年代时,福利院的房子是拱圈房,条件更为简陋。”

蒋彦林的这些话得到了曾在该福利院工作的郭国安的印证。郭国安今年68岁,1978年进入该福利院工作,于2012年退休。“那时条件有限,该福利院连个围墙也没有,住房比较拥挤,睡的都是木头床。但对于很多无家可归的人来说,这里就是他们的家。”

从瓦房到三层小楼,条件逐渐改善

“当时是计划经济,物资比较紧缺,政府划拨的东西有限。有时,我们就自己想办法。”蒋彦林说。

有的孩子小,需要用尿布。工作人员就将不穿的衣服撕成一块一块的尿布。五颜六色的尿布晾晒起来,被大家戏称为“万国旗”。“冬季,衣物、尿布不好干,我们捡了个炉子,自己动手做了一个土锅炉,将洗好的尿布等放到上面烘干,以便孩子们循环使用。”蒋彦林说。

为了让食物更充足,该福利院组织人员种植蔬菜、果树和粮食。蒋彦林刚到该福利院时,其工作就是抓生产,将能劳作的成年人编到农业组。“当时有3个农业组,一组10个人左右。我们种的都是应季菜,像萝卜、白菜、南瓜等。”他说,后来,他们还种了麦子。他们会将收获的麦子存放到附近村庄的面粉厂,待院里的面粉用完时,再去面粉厂领取。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该福利院的条件越变越好。2000年,由政府投资,该福利院建了一座三层小楼。而伙食上,食物种类更加丰富。

5月28日,记者来到宋庄社区,67岁的社区监督委员会主任王国安说,当时的福利院位于宋庄社区坡胡村。天宝路修建时,该福利院被一分为二,俗称南院和北院。

根据村民的指引,记者来到该福利院的旧址,天宝路旁边的一个汽修厂和幼儿园便是当初南院所在的位置。北院被宽阔的马路、高耸的楼房所代替。

“从建立到2008年搬走,该福利院在我们村存在了半个世纪。可以说,村民们见证了该福利院这几十年的发展和变化。”宋庄社区党支部书记王保民说,该福利院给村民们提供了一些岗位,村里有三四个村民在此工作,直到退休。逢年过节,村里会到该福利院捐款、捐物,奉献爱心。

当时,该福利院有几个残障儿童在宋庄小学上学。已经退休的宋庄小学校长宋喜翠说,不管是老师、同学还是村民,平日对他们都很照顾。

搬到新院,逐步成为综合性福利机构

为适应许昌市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需要,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借助国家“蓝天计划”的资助,市社会福利院从2007年开始征地、规划、迁址重建。新福利院占地50亩,一期工程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于2008年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二期工程老年综合福利大楼规划建筑面积22000平方米,设计床位500张,计划总投资7139万元,目前已建设完成,正在寻找专业运营机构。

据了解,当时,有人提议在原址上修建新院,也有人提出迁至更偏远之处。但为了福利事业发展,市委、市政府最终确定了紧依市区、交通便利的“新家”,即位于延安路与八一路交会处附近的市社会福利院现址。

“当时盖的楼房是一栋三层楼和一栋五层楼。”蒋彦林说,吃饭有配备标准餐的食堂,娱乐有水疗机、游乐房、康复室,住处有地温中央空调。可以说,原来的“寒屋陋舍”变成了现代化的公寓房。

此外,还有诸多爱心人士不定期为市社会福利院孤残儿童捐款、捐物,公益性福利事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市社会福利院自2008年迁入现址后,即对全院科室进行分工,细化工作流程。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市社会福利院逐步发展成为有抚育部、医疗室、康复科、特教部、阳光学校、社工科、膳食科等十余个科室的综合性福利机构,实现了在院儿童日间“零在床”,全部进入康复或特教等项目中。

市社会福利院经历了风雨的洗礼,承载了历史的变迁,延续了无私的大爱情怀,继承了中华民族“尊老、助残、扶孤”的传统美德,以独一无二的姿态承担着社会福利工作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