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福利院迁至延安路新址后,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与此同时,随着国家“蓝天计划”“明天计划”的实施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市福利事业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福利院的机构设置不断完善,护理人员素质提升明显,实现了从单纯救济型到集养、治、康、教为一体的社会福利机构的转变。
科学搭配营养餐、在院儿童日间“零在床”……如今,被送至福利院的孩子不仅能活下来,通过康复训练过上幸福的生活,而且在不远的将来,这里的孩子还可能通过接受职业技能教育,掌握一技之长,顺利走向社会,实现人生价值。
条件改善,让孤残孩子吃好穿暖
院内整洁有序,大楼内安静、温馨……5月29日,福利院内,工作人员正在为即将到来的六一儿童节忙碌着。
“现在,我们院里有150多个孩子,还有110个成年智障人员和孤寡老人,年龄跨度较大,从刚出生的婴儿到91岁的老人都有。”福利院院长侯丹说,2008年,福利院迁至延安路新址后,硬件设施不断完善,相继建起了三层康教楼和五层彩虹楼。其中,康教楼的一层和二层是孩子们学习和进行康复训练的场所;彩虹楼中的二到四层为孩子的休息区,一层为老人的休息区。
为了进一步满足养老需求,2014年,在政府的支持下,15层的老年综合福利大楼在院里拔地而起,目前已经进入运营招标阶段。
孩子能否得到精心养护和工作人员的技能有着密切关系。“2009年到2017年,政府分四批审批了120个岗位,大大解决了院内人手不足的问题。此外,福利院设立了职工心理咨询室。专业心理咨询师以催眠、沙盘等方式帮助职工调节心理情绪及减缓工作压力,同时采用请进来、走出去和内培的方式,为职工开展经常性的专业技能培训。截至目前,院内护理员全部取得护理员证,持证上岗率达到100%。”福利院工作人员王建飞说。
与此同时,福利院还购买了专用医疗器械,更加规范地养护孩子。“你看,这是给唇腭裂孩子用的特殊奶嘴,那边是婴幼儿吃的奶粉。”王建飞说,“唇腭裂孩子吃奶容易呛着,有了专用奶嘴,此类孩子就能更好地进食。为保障孩子们的膳食健康,院内设立了营养膳食科,每周更换食谱,并针对吞咽有障碍的重残儿童,实施鼻饲喂养方式,确保他们摄取足够的营养。”
而在衣着方面,福利院不接受外界捐献旧衣服。“这里的孩子也是宝贝,我们会根据需求和天气变化及时为孩子采购适合他们的衣物。”
康复训练,孩子的生活更有质量
“送到我们这儿的孩子大多有身体缺陷,在保障他们吃好穿暖的情况下,如何让他们经过训练最大限度地康复成为福利院的重要工作内容。”侯丹说,院里不断加大在这方面的投入力度,设置了康复科,为每个孩子都制订了个案康复计划。
侯丹介绍,孩子们每天可以在康复区进行理疗、熏蒸、言语治疗等康复训练。同时,福利院每3个月会对孩子的康复情况评估1次,根据评估结果及时完善康复计划。“通过不断优化,全面、科学进行康复训练,让所有儿童都能进入康教项目,真正做到了让躺着的孩子坐起来、坐着的孩子动起来,使儿童身体机能恢复最大化。”侯丹说,截至目前,院内已累计对240多名儿童进行了康复训练,通过康复能够达到独立行走的有200余人。
对于一些重度残疾儿童,福利院会想方设法为他们进行手术治疗。2004年,民政部实施孤残儿童手术康复“明天计划”,福利院的一些孩子得到了到北京等地接受治疗的机会。今年17岁的许改清就是其中一个。许改清患有严重的手足马蹄内翻,不能正常走路,经过在北京近一年的治疗,如今已回归校园。“学习成绩很好,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侯丹说,截至目前,福利院已有300多个孩子接受手术治疗,手术康复后有260余名儿童被涉外和国内家庭依法收养。
此外,福利院还根据残疾程度对孩子进行个性化分级护理,并根据其年龄及身体状况,将孩子分为多个班组,对条件相对较差的孩子进行重点养护;专门构建了“类家庭”养育模式,招聘爱心父母入住,模拟正常家庭养育,为孩子营造真实家庭的成长氛围。平时,福利院的两名医生和三名护士会对孩子进行常规检查。
“今昔对比,真是天壤之别。”曾在福利院工作30多年的郭国安回想起以前,感慨地说。
职业技能教育,助孩子掌握一技之长
在康教楼和彩虹楼之间,有一片名叫“宝贝菜地”的地方。“这是为了让孩子们体验生活而设置的,不能让孩子与社会脱节。”王建飞说。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福利院积极开展户外娱乐实践活动,促进孩子与社会的融合。
2018年,侯丹到香港学习,看到一些当地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场景,这让她开始思考院内残疾儿童的职业技能教育问题。同年10月,福利院选送7名孤残儿童参加省第七届残疾人运动会,其中两人获得三枚奖牌,另外5人作为重点培养对象进入省残疾人集训队进行强化训练。
“姐姐,看我的奖牌!”侯丹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当年15岁的党小龙向她展示奖牌时脸上灿烂的笑容。这让她再次意识到残疾儿童也需要社会认可,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体现自身价值很有必要。
其实,在这之前,福利院已经将一些身体机能良好的孩子送到学校接受教育,但是该如何实现将孤残儿童全部纳入特殊教育引导范围呢?“我们成立了特教项目部,设立婴幼儿早教项目、学龄前教育项目、青少年运动项目和特需项目,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能参与到项目中去。此外,我们还与深圳一家机构合作成立了阳光学校,对院里的孩子进行培训,目前持有教师资格证的老师有26名。”侯丹说。
如今在学校烘焙室工作的酒学兵曾是福利院孩子们中的一员。他成年后走向社会,学会了烹饪、烘焙等技能。2018年年底,当学校问他是否愿意回来教福利院的孩子烘焙时,他答应了。“我很愿意回来,这里是我的家。”酒学兵说。
与酒学兵一样从福利院走出去的孩子还有党国路、柴亚娟等。截至目前,孤残儿童长大后顺利回归社会的已有23人,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为社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我希望这里的孩子通过接受职业技能教育掌握一技之长,将来能够自食其力,不断探索,实现人生价值。”侯丹说,“未来,我们会不断提高职工技能水平,帮助院内的‘折翼天使’健康成长,用我们的付出绘就社会温暖的底色和孩子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