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既要有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现代商业设施,也要容得下流动商贩和“深夜食堂”;既让生活的烟火气沁入人心,又让“地摊经济’找到文明有序的发展路径。“地摊经济”催生的考题,需要付诸精细化的末端治理。包容、提升、规范“地摊经济”,已日渐成为共识。许昌做好“地摊经济”的同时,着力在优化“放、管、服”上下功夫,既保障民生、促进就业,又刺激居民消费和恢复经济。
□ 记者 张铮
【放开】 既要适应城市发展,又要规范有序
“地摊经济”是民营经济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之初,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渐解体,大量劳动力扎进市场经济的大海,演变出最早的“地摊经济”。
市区文化路便民规范点异常热闹,往来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商户刘小琴一面忙着卖货,一面跟巡逻的城管队员打招呼。在许昌,像刘小琴一样的流动商贩还有很多。因为城市管理中的审慎与柔性,让他们重新燃起对生活的信心。
伴随着城市活力的恢复,我市在有序开放“地摊经济”的过程中,城管部门也在管理上不断细化。市城市管理执法支队市容二大队女子中队中队长王丹说,如今“地摊经济”火遍大江南北,不少创业者想从练摊儿开始。许昌城管在管理中不断创新,温情服务,文明管理。比如,他们管理的春秋广场小工业品市场规范有序,得到了市民的认可。
建安区城管局城管大队大队长王会杰告诉记者,建安区根据实际情况,在许由路东段西侧、仓库路与瑞贝卡大道交会处向东至魏风路口、文苑路与瑞贝卡大道交会处的道牙上,开放了3个便民规范点,给流动商户提供经营场所。
“虽然根据实际情况开放了3条道路,但在管理上一点儿没有放松。每个便民规范点都有专人管理,经营餐饮的商贩必须铺防油布,防止污染路面。”王会杰说,“地摊经济”连接着以就业为代表的民生,他们在管理中以精细化的思维来考量,既要稳步有序,又要防止其“野蛮生长”,避免给道路交通安全和社会秩序带来隐患。
【管理】 既要依法依规,又要温情文明
“最近一段时间,我们的工作量翻了一番。”在不长的文化路上,许昌市城市管理执法支队市容三大队大队长朱国磊不管走到哪里,都有商户主动打招呼。他们不仅要讲政策、解难题,还要及时处理各种突发情况。
他虽辛苦但很有成就感。“上街巡逻,商贩会主动跟我们打招呼,甚至和我们一起宣传政策。大家相互理解,感觉心更近了。”朱国磊说。
林同春是市老干部城市督导团四分团团长。最近一段时间,随着“地摊经济”松绑,他和老伙计利用周末,对市区“地摊经济”进行了探访。
“我们在走访中,发现不少市民对‘地摊经济’的放开拍手称快,但有些人对交通拥堵、噪声扰民有些担忧。”林同春说,他建议对商户的管理要放管结合,划定一定的经营区域,确定经营时间,做到放而有序。比如,餐饮商户必须安装油烟净化设施,不能污染空气。
为了规范地发展“地摊经济”,助力商户恢复经营和经济复苏,不少城市出台了相应的管理措施,打通经济复苏的毛细血管。
许昌市城市管理执法支队副支队长邓军说,许昌在城市管理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几年前就推行柔性执法,坚持服务为先,先后开放了一些便民规范点,以早市、夜市、钟点市场、季节性疏导点等形式,为部分困难群众提供乐业增收平台,同时确保服务有需求的居民,并对时间、范围等实施精细化管理。
【服务】 既要全面周到,又要创新方式
小地摊儿,大民生。一个地摊儿背后不仅承载了一份独特的城市记忆,而且维系着一个家庭的生计。
“地摊经济”带来的不单是热闹与人气,也是消费逐步恢复、经济逐渐复苏的写照,更是“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动诠释。
罗玉红是一名普通的城管队员,她的工作区域是文化路。每天,她都会与摊贩拉家常,用温情服务帮助他们解决管理中的问题。
“小罗,我家的店门堵住了怎么办?”“小罗,‘地摊经济’放开,是不是大家都可以摆地摊儿了?”罗玉红告诉记者,最近,不少商户询问她类似的问题。现在,她主要的工作就是向商户宣传政策。
许昌市老干部城市督导团的井凤至告诉记者,相关部门要学会精细化、科学化、人性化思维,积极做好保障服务,尽最大努力为“地摊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保驾护航,为市场恢复带来新活力。
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刘学安建议相关部门做好帮扶服务,在商贩间开展相关培训,帮助其解决创业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综合运用信用管理方式,积极引导经营者诚信经营、服从管理,以更好的质量、更完善的服务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城市良好的秩序。
通过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引导摊贩用好电商平台,如食品可提供外卖、特色手工艺品可开设网店等,摆摊儿的同时扩大线上影响力,增加收入。
建安区消费品商会的王广科建议相关部门从货源选品、数据智能、金融扶持等维度赋能,为摊贩提供全方位的进货和经营支持,为其降低成本、满足融资需求、扩大产品销路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