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孙学涛 通讯员 李启东 张磊
瓦当又称瓦头,是建筑用的一种陶制品,指的是陶制筒瓦顶端下垂的部分。禹州瓦当烧制技艺已有上千年历史,图案种类和形式都极为丰富,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艺术价值、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2019年,瓦当烧制技艺入选许昌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5月29日,记者赶赴禹州市鸿畅镇,对该项目进行了采访。
禹州瓦当烧制技艺历史悠久
从禹州市鸿畅镇去往神垕镇的013县道两旁,有多家烧制传统建筑材料的工厂,皇家陶瓷厂是其中一家。
5月29日上午,在瓦当烧制技艺传承人、皇家陶瓷厂负责人孙玉振的工作室,他拿起工具,演示了传统瓦当坯胎的制作过程。孙玉振制作的虎头瓦当,老虎纹理细致、规整,显得威风凛凛。
孙玉振介绍,禹州瓦当烧制技艺历史悠久,有不少实物流传下来,也有大量的文献记载。从考古资料看,禹州瓦当最早见于西周,盛于战国、秦、汉,后一直为传统建筑所用。
汉代瓦当以灰陶为主。灰陶瓦当历史最老,也最普通,从西周到明清始终是瓦当中的主要品种。禹州流传下来的瓦当艺术文化,大多具有汉代瓦当特点,图案种类和形式极为丰富,有动物纹、植物纹、云气纹、几何纹、文字纹等类别,构图巧妙、造型生动,作品质朴浑厚、自由奔放、大气磅礴。“特别是以‘四神纹’为代表的动物纹瓦当和以吉祥文字装饰的汉代瓦当,将瓦当装饰艺术的水平推到了巅峰。”
1950年出生的孙玉振,打小跟着祖辈学习瓦当烧制技艺,在瓦当的传承和创新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主要分准备、制作和烧制三大环节
“禹州瓦当一般为泥质灰陶瓦和琉璃瓦,要求陶土纯黄,有较好的黏性。”孙玉振说,瓦当烧制流程主要分准备阶段、制作阶段和烧制阶段三大环节,而每个环节中又有许多细节。
准备阶段主要由选料、淘洗、和泥、雕刻木模、翻制陶范构成。翻制陶范,即将雕刻好纹饰的木模仰置固定,然后在木模上用陶泥摁制泥范。一般泥团较厚,数量也多,以保证入窑烧制后成品的数量。摁制完毕,入窑烧制即可得到制作瓦当的陶范。
制作阶段主要由制作当面、制作瓦身、切割、整理、晾干等流程组成。
“制作当面前,要先在陶范内壁放一些草木灰或纸张,以防止陶泥和陶模粘连,也可保证顺利脱模,使当面纹饰清晰,富有立体感。这样一摁压,便可得到一个瓦当的当面坯。”孙玉振说,不同时期瓦身的制作工艺是不同的。早期瓦当所用的是泥条盘筑法,即采用泥条层层盘筑的方法制成。除此之外,还有内模制作法和轮修法。采用内模制作法的瓦身内壁印有布纹,是古代制瓦工匠技术革新的结果。这种工艺在战国晚期出现,在秦代有所发展,在汉代已普遍流行。
筒形瓦身制成后,要将瓦当和瓦身拼接起来,再用工具将瓦身纵向一剖为二。这样,一个传统的瓦当就制作成型了。
在切割成型后,选择非阳光直射的环境中慢慢晾干。然后,依次将瓦当坯整齐地入窑排列置放、烧制成型,冷却后即可。
不断扩大影响力
瓦当图案集绘画、雕刻、工艺、书法于一身,以独特的造型、巧妙的装饰和图案、特有的魅力,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宝库的奇葩。
禹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志军说,瓦当图案造型优美,结构多变。瓦当上的文字古朴典雅、章法严谨、布局恰当,在有限的空间里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自然美和人文美。
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陈若军说,下一步,他们将进一步深入开展普查工作,彻底摸清禹州瓦当烧制技艺的发展历史、规模、传承、制作技巧、民俗、行规等情况,将普查所获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并做好相关物品的征集、录音、录像等工作,建立“禹州瓦当烧制技艺数据库”,积极培养禹州瓦当烧制技艺传承人,不断扩大禹州瓦当烧制技艺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