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新闻深三度

记者探访市区夜间经济业态及发展状况——

夜生活日趋丰富 新活力正在迸发

夜晚,市民在健身房锻炼身体。 记者 孙学涛 摄

夜晚,市民在书店选购图书。 记者 孙学涛 摄

在王艳歌的摊位对面,几家服装专卖店灯火通明,店员正忙着招呼顾客。李宁专卖店店长李洁说,与其他店铺相比,他们店闭店的时间更晚一些,有时到次日凌晨。这与春秋广场周边的人流量有一定关系。目前,进店的客流基本恢复到疫情暴发之前的状态。

当晚,虽然胖东来时代广场闭店,但七一路上的沿街门店仍灯火通明;而东城区的新田360广场、万达广场,人流量相比前几天也增长不少。

夜间购物是夜间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显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夜间消费的比重占全天的50%以上。商务部相关报告显示,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大型商场18时至22时的消费额超过全天的一半。

“一座城市的活力和魅力都在夜晚。”市商务局流通业发展科科长付子欣说,“夜间经济可以延长经济活动时间、增加就业岗位,有助于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夜娱】

唱唱歌、跳跳舞,期待影院开业

酒吧、KTV、影剧院、电竞馆等主要在夜间营业,吸引特定人群,被称为夜间专项型业态。那么,这些业态现在恢复得怎么样?

“人气正在缓慢回升!”当晚,在位于市区学府街西段的一家电竞馆,许多年轻人坐在电脑前,头戴耳机,激情四射地打游戏。该电竞馆工作人员说,他们最近才开始营业,人流量在逐步提升。

在位于市区古槐街附近的一家KTV内,工作人员张江龙告诉记者,虽然现在的客流量比疫情暴发前小一些,但前来唱歌的人在逐渐增多。该KTV电梯厢、洗手间等公共区域,不时有清洁员进行消毒;键盘、鼠标、话筒等均使用一次性防护罩,一客一换。

“唱歌还是得来KTV,在家唱找不到感觉!”前来消费的市民李先生说,“这家KTV比较干净,音响设备也不错。”

“嗨!嗨!嗨嗨!”在位于魏源广场附近的一家酒吧里,重金属音乐节奏感很强。一群年轻人挥舞双臂、扭动身躯,随着音乐的节奏来回摇摆,让人不禁想起最近的流行语:“奔涌吧!后浪!”

在位于市区劳动路西湖公园西门对面魏都区文化馆一楼的首元相声社内,班主张首元和搭档董珂正在绘声绘色地“说学逗唱”。许昌话夹杂着普通话,成为首元相声社的特色之一。别具一格的小剧场相声,吸引了众多相声爱好者前来开怀大笑。

“我们是5月15日恢复演出的,19时30分开始,21时30分结束。”张首元说,这样安排是考虑到疫情防控。现在,小剧场的座位减少了一半。

“票价不高,小剧场演出。在这里可以充分感受传统曲艺文化。”前来观看演出的市民袁宝说。

当晚,不少年轻人纷纷表示,期待影院尽早开业。

【夜健】

甩汗水、燃脂肪,健康体魄也可带旺消费需求

“好球!”当晚8时,在位于许昌体育场的羽毛球馆里,许多羽毛球爱好者正在“过瘾”。发球、扣球、接球,一对男女组合配合默契,几乎每一次触球都能引来阵阵喝彩声。

前来打球的陈乐告诉记者,现在,各大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的羽毛球场还没开放,市区的羽毛球爱好者大都跑到这里打球。“场地很紧张,很多时候五六个人用一个场地。但是,场地再紧张也得来,晚上不锻炼一会儿身上不舒服。”

在位于市区八一路金牛文化创意园的KEEP游泳健身俱乐部里,跑步机上、动感单车上、力量器械上,一个个“健身达人”正挥汗如雨。

该健身俱乐部工作人员娜娜介绍,随着大众健身意识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走进健身房接受专业的运动指导。“白天健身的人相对较少,晚上是高峰期,尤其是17时到21时这个时间段。”

在市区七一路西段一家健身房工作的私人教练小吕表示,该健身房最近的日均客流量超过200人,大多集中在晚上,每晚的单车课程和团操课程都人满为患。

在位于市区学府街西段附近的笼式灯光篮球场里,人们正在打篮球。在场下观看的市民郝一伟说:“咱许昌有这个条件、有这个氛围。我都40岁了,又拾起上大学时的爱好。夜晚的篮球场,是许昌夜生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繁荣夜间经济,体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采访中,很多市民希望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在完善场馆服务、举办夜间活动、开展夜间培训方面有更多的公共服务助力,使更多群众参与健身活动,从而带旺运动消费需求,打造夜间经济的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