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段巧玲有一个大家庭,丈夫排行老大,有五个弟弟和一个妹妹。这个原本清贫的家庭在段巧玲的操持下,七兄妹中有3人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其中,年纪最小的弟弟拿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后,在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此外,七兄妹的子女中有4人考上国家重点大学。这个大家庭相继获得“长葛市文明家庭”“许昌市最美家庭”“河南省文明家庭”荣誉称号。在段巧玲看来,“家和万事兴”这句话蕴含着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幸福密码”。
□ 记者 毛迎 文/图
【长嫂如母】 砸锅卖铁供应弟弟、妹妹上学
5月底,空气中弥漫着燥热的气息。长葛市长兴路街道办事处楚寨社区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门口,几棵不高的杏树上挂满金黄色的果实。走进小院,映入眼帘的是整齐的葡萄架,架子上垂下的一串串青葡萄与石榴树上红艳艳的石榴花相映成趣。
这个小院就是段巧玲的家。此刻,她正在给丈夫张文玉按摩。张文玉是一名退休教师,2012年因脑出血引发偏瘫,生活不能自理。从那时起,帮丈夫按摩,照顾丈夫吃饭、喝水、吃药……成了段巧玲每天的“必修课”。“他教了半辈子书,挣的工资一分钱都没乱花,全都用来贴补家用。如今他生病了,伺候他我一句怨言都没有。”段巧玲满脸微笑地看着丈夫,言语间尽是夸赞之词。
段巧玲出生于1949年10月。1972年,她嫁给了张文玉。当时,张文玉最小的弟弟才两岁。段巧玲的公公、婆婆都是农民,没有什么赚钱的门路。刚结婚时,身为民办教师的张文玉每月只有2.5元工资。在段巧玲的记忆里,丈夫从来没有乱花一分钱,工资全部用来贴补家用。即便这样,他的工资也根本不够应付家里的日常开支。
虽然生活艰难,但段巧玲从来没有萌生让弟弟、妹妹辍学的想法。他们好学上进、懂事知礼。老家屋内的墙上除了毛主席像外,贴满了弟弟、妹妹的奖状。在那个吃喝都困难的年代,段巧玲坚持供应弟弟、妹妹读书。她说:“有本事就好好上学,上到哪儿我供到哪儿,砸锅卖铁也供应!”
张文玉勤奋上进、多才多艺,36岁时通过考试转为公办教师。虽然他的工资高了,但家里需要花钱的地方也多了。段巧玲至今还记得,1990年,年纪最小的弟弟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自己的女儿考上了重点高中的实验班。因为凑不够学费,段巧玲大哭了一场。后来,张文玉找同事借钱,才把两个学生送进校门。
段巧玲对知识的尊重影响着身边的人。她和丈夫齐心协力供弟弟、妹妹读书。就这样,四弟和小妹考上了本地的中专,毕业后分配了工作。年纪最小的弟弟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拿到博士学位后回国,现在在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此外,家里的小辈也纷纷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内知名学校。
【勤俭持家】 白天下地干活儿、晚上做布鞋
段巧玲和张文玉育有一儿一女。在女儿张冬蕾眼中,段巧玲既漂亮又贤惠。“我们家虽然穷,但不潦倒,屋内总是被妈妈收拾得干干净净,连捡回来的柴草都被整整齐齐地垛成垛。”张冬蕾说。
40多岁的张冬蕾如今是一名高中老师。提起段巧玲,她的脸上流露出骄傲的神情。张冬蕾说,在她的记忆里,爸爸潜心教书,妈妈养鸡、养鸭、养猪贴补家用。一年下来,妈妈挣的钱居然比爸爸的工资还多。
“妈妈爱干净。我至今还记得,她和村里的大婶儿一起外出卖鸡蛋时,穿着干净整洁的衣服,挎着小竹篮,上面搭着洁白的毛巾,看上去清爽洒脱。”张冬蕾笑眯眯地盯着段巧玲,仿佛看到她年轻时的样子。
段巧玲有一双巧手,通过缝缝补补把艰难的日子过出了甜蜜的滋味。弟弟、妹妹或孩子们的衣服破了,她就找块同色布缝补;实在找不到,就在破口处绣朵花。“妈妈心灵手巧,我从不排斥带补丁的衣服。”张冬蕾说。
段巧玲虽然身材消瘦,但干起活儿来一点儿不含糊。“刚结婚的时候,家里劳动力少,我白天下地干活儿挣工分,晚上给弟弟、妹妹做布鞋。他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鞋子总是不够穿,我一做就是一筐。”段巧玲回忆说。
【孝老爱亲】 相处融洽,家和才能万事兴
虽然家里并不富裕,但张文玉兄妹七人从没有因为争东西吵过架。这个大家庭不仅兄妹情深,而且妯娌亲如姐妹。
“妈妈和婶婶一起逛街理发,曾让理发店的女老板感叹不已。她说,妯娌相处得这样融洽太少见了。”张冬蕾说。
张文玉和段巧玲对老人非常孝顺。段巧玲平时包饺子、烙菜馍,总是给公公、婆婆送一份。公公生病住院时,她最先挑起照顾公婆的重任。当时,由于家里没钱,她和丈夫为了不给弟弟、妹妹太大压力,千方百计从同事、邻居那里借了1000元钱垫付了住院费。有他们做榜样,弟弟、妹妹也争相对父母尽孝心,出钱出力,毫无怨言。弟弟、妹妹相继成家后,段巧玲和丈夫跟他们约好,无论谁家盖新房,都要给二老留间屋子。
虽然子女都给老人留了间屋子,但老人在老宅住惯了,谁家都不想去。2002年,张文玉的五弟拿出8万元钱给父母盖了漂亮的新房。
段巧玲的公公、婆婆过了70岁,身体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小毛病。在老家生活的张文玉及二弟、三弟轮流照料父母。四弟、五弟由于离老家远,就出钱表示孝心。公公去世后,婆婆身体不好,段巧玲及弟弟、弟媳对她照顾得更加用心。“弟媳去串亲戚都带着婆婆。每次提起这件事,婆婆既难为情又骄傲,总是哈哈大笑。”段巧玲说。
“我妈总说吃亏是福。家里的石榴和杏除了送给亲人外,她还不忘送给左邻右舍;邻里谁的身子不舒服,她就兜着鸡蛋去看望;邻里谁家的日子艰难,她就不时送去点儿东西,有时候是一把鲜菜,有时候是自己做的好吃的;邻居家的婴儿没有小肚兜,她就赶紧做了两个送去……”在张冬蕾看来,正是因为妈妈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计得失,她家的生活才越过越好。
“兄友弟恭,家业方兴。”如今,段巧玲的大家庭和和美美,小家庭也经营得不错。她的女儿和儿子相继成家立业,聪明贤惠的儿媳妇第二次怀孕时生下一对龙凤胎。三个孙子、孙女围在身边,让段巧玲尽享天伦之乐。
“只要弟弟、妹妹过得好,我就心满意足了。”正是秉承这样简单而朴实的信念,段巧玲带着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