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访古·分类

石固遗址: 7000多年前先民们生活的乐园

□ 记者 肖涛 文/图

这里,是裴李岗文化和仰韶文化共存的人类聚落遗址;这里,也是人称“乐神”的古葛天氏之墟……5月12日,记者驱车来到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石固遗址,探寻裴李岗文化和仰韶文化等史前文化中蕴藏的远古先民的智慧之光。

两期文化并存,曾震惊全球考古界

从长葛市石固镇镇区向东行约500米,记者来到岗河村。“因为我们村南边有条河,西南边还有个岗,所以叫岗河。”提起岗河村的来历,几名站在路边聊天儿的村民笑着说。而石固遗址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标识牌,就在岗河村的一块麦田边。

“石固遗址的发现,十分具有戏剧性。20世纪七八十年代,村民经常在这里发现像铲刀、斧头一样的石块和像碗、盘一样红色、棕色或橘黄色的陶器。当时,其他人不在意,只有一位叫李兴隆的农民很感兴趣。1978年春,当地有关部门决定把石固遗址所在的这块高地改造成旱能浇、涝能排的小平原。当时,李兴隆和几位文物爱好者向国家文物管理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写了报告,最终引起了国家文物局的重视与保护。”市文物专家介绍。

1978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安志敏教授赶到石固镇岗河村,调查后安排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对石固遗址进行发掘。石固遗址的发掘,在当时引起了国内外考古界和文物工作者的关注。

到1980年年底,考古队先后发掘了4次,发掘面积约1500平方米,内含裴李岗和仰韶两期文化遗存,底层为裴李岗文化,上层为仰韶文化。

出土器物11800余件,破解考古界悬而未决的难题

在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共发现房基7处、灰坑282个、墓葬96座,出土了石、陶、骨、蚌、铜等器物11800余件。其中,裴李岗文化遗存最丰富,典型器物有石磨盘、石磨棒、石斧、石铲、石镰、管形骨器(骨笛)等。石固遗址中仰韶文化遗存最上边的一、二期堆积内涵特殊,在中原地区为首次发现。

考古专家认为,石固遗址是裴李岗文化和仰韶文化共存的人类聚落遗址。

遗址的氏族墓地为单人竖穴土坑墓,葬式以仰身直肢为主。经科学测定,其年代距今7000多年。

“石固遗址是河南省内最早发掘的证明裴李岗文化先于仰韶文化的地层关系遗址,从而破解了我国考古界长期悬而未决的难题——裴李岗文化与仰韶文化到底谁先谁后。”市文物专家表示,考古队发现了较多的裴李岗文化和仰韶文化的房基、灰坑、墓葬,以及丰富的遗物,对研究这两种文化的生产发展水平、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发展性质、体质人类学、生态环境都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7000余年前,陶环是当时女人们的首饰

“考古人员从19号探方中清理出大量未经烧制的陶片和已经烧成的陶拍子,说明这里是制陶作坊。从另外几个探方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单人仰身土穴墓葬。男墓中有石斧、石铲、石镰等生产工具。女墓中有陶纺轮、石磨盘等生活用具,女的手腕上、脖子上还有陶环。这说明当时男女已有分工,女的已经开始装饰自己,人们已经开始生产谷物。”市文物专家介绍。

此外,石固遗址出土的器物还有小喇叭口长颈斜肩双耳壶、折肩平底双耳壶等,以及鞋底形四个乳状足的石碾盘、石碾绑、石铲等。陶器都是火候较低的红色、棕色或橘黄色。壶类多为泥质,罐类多为砂质,不但没有彩陶,而且没有轮制的陶器。据碳14测定,其年代距今70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