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新闻深三度

书香文庙,流传故事承古风

麒麟祥瑞大照壁 记者 牛志勇 摄

许昌文庙始建于唐文宗开成元年(公元836年),于明清两代进行过修复。历史上,它被当作“夫子庙”“许州儒学”,众多学子从这里走向更高的人生舞台,施展抱负。文庙大成殿前东侧的《许州儒学修建记》碑为明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九月所立。碑文为小楷,记述了许昌的名胜风物,阐述了建儒学、振文风的要义。

走进文庙,人们用心与古建筑、石碑无声地“对话”,能够了解许多故事,感受厚重的传统文化。

记者 牛志勇 通讯员 余涛

麒麟祥瑞大照壁上,龙尾为何是鱼尾造型?

走进文庙,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古色古香的麒麟祥瑞大照壁。这块照壁由须弥座、壁身和顶部组成,总高2.8米、总长8.4米、厚0.45米,建于明嘉靖年间。中间雕有麒麟图案,两旁刻着“双龙戏珠”图案,上方以篆体刻着“仁、义、礼、智、信”五个大字。许昌春秋楼景区讲解员贺晶介绍,照壁在民间被称为“影壁墙”。封建社会,照壁不仅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且被人们认为有一定的避邪作用。

“以前,这块照壁立在春秋楼前,20世纪90年代,许昌修复春秋楼景区的过程中被迁于此处。”许昌春秋楼文物管理处副主任张广东说,该照壁浮雕构图饱满、造型生动、刀法深峻,时代特征明显,系明代石刻精品。“照壁正面中间为麒麟,两侧为龙。如果仔细看,人们会发现龙的尾巴是分叉的鱼尾,这反映了‘鱼化龙’的蜕变过程。‘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古代学子想‘跃龙门’,要经历痛苦的蝶变。”

麒麟祥瑞大照壁南侧是棂星门。古代科举制度规定,县、州有人中状元后,该地的文庙才能开正门。状元衣锦还乡时,从正门进文庙拜谒孔圣人。起初,这是为了彰显状元的尊贵,后来演变为激励学子的手段。

科举制度绵延存在了1300多年,曾产生700多名状元。遗憾的是,许昌没有一人中过状元!“因此,许昌文庙千余年来正门从未开启,人们只能从侧门出入。”张广东说。

路过“状元桥”,为啥古人绕着走?

文庙在古代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地标,也是官办学校。考上秀才的读书人从这儿出发,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考上举人便可能成为官员,仕途就此开始。

文庙是礼制庙宇,必须符合尊卑有序、等级分明的礼制规范。过了照壁,人们会来到泮池。泮池为半圆形,面积不大,上面是有名的“状元桥”,两侧的青石栏杆上雕刻着荷花等图案。

泮池为何一定为半圆形?贺晶说,泮池又称“泮宫”,是位于戟门正前方的半月形水池,意为“泮宫之池”,是官学的标志。据《礼记》记载,西周天子将学宫称为“辟雍”,诸侯建的学宫为“泮宫”。“泮”即“半”,意为半于天子之学宫。诸侯建的学宫,只能东西方向通水,生员(即秀才)入学时都要绕泮池走一圈儿,因此也叫“入泮”。

过去,逛文庙有很多讲究。科举制度规定,只有状元才能从泮池正中的桥上走,因此这座桥称“状元桥”。其他学子要从两旁绕行。

2008年,襄城县有关部门编撰的《襄城名胜古迹》一书,认为襄城文庙在昌盛地方文风、培养人才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襄城仅明清两代经黉学熏陶培养,通过科举涌现出的举人有291人,进士有56人。其中,李敏、许廓、辛自修、姚继可、张鹤鸣五人在明代做过尚书。

过戟门为啥 文官下轿、武官下马?

走过“状元桥”,迎面是一座面阔五间的单檐硬山式木构建筑。这就是戟门。戟门也叫大成门,灰筒板瓦覆顶,台基高0.6 米,阶条石、踏步为青石。戟门的明间设双扇板门,用来“启闭通行”;次间、稍间被砖墙、槛窗围护,为祭拜时放置轿具和兵器、仪仗之场所。戟门沿袭古制,保留传统做法,脊瓜柱与叉手并用,大额枋、平板枋呈T形,具有典型的中原建筑特点。

“‘戟’本意指兵器。封建社会,进入戟门是非常有讲究的,文官要下轿,武官要下马,任何人都得将所带兵器存放于此。”贺晶说,“这体现了人们对孔子的敬仰!”

如今,戟门右侧的房间内放着一顶轿子,左侧则放着刀、枪、剑、戟等兵器。贺晶说,在古代,正常情况下轿子不是放在屋内的。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游客有更直观的感受。

大成殿内,孔子坐具为何是书箱?

“孔子终年73岁,他的一生可谓十分坎坷。”张广东说,中年时,孔子胸怀治国安邦大志,周游列国长达14年之久,寻找推行自己政治主张的合作者。政治上的抱负落空之后,孔子回到鲁国,根据《鲁春秋》编写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晚年聚众讲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亲收学生,亲自授课,打破了中国两千多年来官方办学的传统。他教育学生全面发展,将礼、乐、书、数、射、御作为教学内容。

许昌文庙大成殿内孔子塑像的坐具是书箱,而非椅子。“外地文庙的孔子塑像有的是神化之后的塑像,有的为站像。我们这里的塑像为坐像,坐具是书箱,富有亲和力和文化内涵,表达了人们企盼许昌文运昌盛。”

时代变迁,如今,每年高考前,全国各地很多考生为讨好彩头,争相到文庙拜圣人,从“状元桥”上经过。许昌文庙不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且是人们和先辈联系的纽带之一。它更重要的作用是使传统文化能够薪火相传,后世学子能够在此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