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新闻深三度

魁星踢斗,金榜题名文运昌

《文昌点斗》砖雕 资料图片

《魁星点斗》砖雕 资料图片

记者 牛志勇 通讯员 余涛

科举时代,考生能否考中,不仅取决于其才学,而且取决于其所做文章是否合考官的心意。这种偶然性使人们普遍相信有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能左右考生的命运。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热衷于修建集调整风水、振兴文运等功能于一体的建筑,如文峰塔、奎楼、奎星楼、魁星楼、文昌阁等。这些建筑均具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是灿烂的中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奎楼、奎星楼与魁星楼

5月26日,许昌市规划展览馆二楼,随着该馆社教科负责人郑幸晖按下墙上的电路开关,巍峨壮观的“许州古城”瞬间“苏醒”,房屋、城墙、湖泊、阁楼等一一呈现。

依据明代《许州志》所载州境图、州城图、州治图等资料进行想象复原的“许州古城”,让我们得以近距离感受昔日许昌老城的古韵。记者看到,在“许州古城”内,文庙东南方向有奎楼,就像一个四合院。城垣东南角附近有文昌阁,城墙上有一座二层阁楼,不过没有标注名称。

“许昌旧有文昌阁、奎星楼、文明寺,以此命名的街道有奎楼街、聚奎街、文昌街、文明街……”曾在许昌县(今建安区)政协部门工作多年的李季安(已逝),对许昌的旧貌格外熟悉,留下很多有关老城的文字记载。

“奎星楼在城东南隅的城墙上。”在许昌市档案馆的档案中,对于奎星楼有这样清晰的文字记载。1990年,我市地名部门编撰的《许昌市地名志》(征求意见稿)对奎楼街有着这样的记载:“因清中叶在街南端城墙上建有奎星楼,街名因之。”对聚奎街,则有这样的解释:“清同治年间,奎星楼由南奎楼街南端的城墙上迁至城墙东南角。因面向此街,取‘奎星聚会、人才兴旺’之意命名。”

不过,也有资料记载许昌老城内的奎星楼为魁星楼。在《许昌县文史资料》中,聂海同著的《许昌“察院”魁星楼迁建原因》指出:“许昌魁星楼原建于魁楼街南端南城墙上,此街故称魁楼街。因魁星走文明路,故魁楼街北段称文明街。后将魁星楼迁建在东南角城墙上。”

那么,“奎”与“魁”究竟有什么区别?

在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奎”字有两个意思,一为姓氏,二为“二十八宿之一”。奎宿为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一宿,有星16颗。“古人多因其形似文字而认为它主文运和文章。”

“魁”在“魁星”词条中指的是北斗七星中成斗形的四颗星,还有一说指离斗柄最远的一颗星。另一种意思指神话中主宰文运兴衰的神。旧时很多地方都有魁星楼、魁星阁等建筑。“魁元”有“魁首”“第一名”之意。

从上述解释我们可以看到,奎星与魁星并非同一颗星。不过,现实生活中,人们相信它们都是主宰文运的神。

禹州神垕为何也建魁星楼?

在禹州神垕东山之上,曾经有一座魁星楼,如今仅剩残破的遗迹。当地人称其为“神垕东山塔氒”。据当地人介绍,该塔氒就是魁星楼的残迹。神垕魁星楼是清中期的石构建筑物,共两层,塔顶用琉璃瓦装饰,底层四门畅通。它是古代乡民为振兴当地文运而建。

前几年,神垕画家张国建目睹其残破遗迹,独坐于前,用油画记录下来。“这幅画后来被许昌塔文化博物馆收藏。”张国建说,当地很多人呼吁有关部门重建魁星楼,传承传统文化。神垕人董耀伟为此赋诗一首:“龙山晚翠几度秋,凤栖东南盼文侯。灵泉夜月今犹在,魂牵梦绕魁星楼。”

昔日的神垕魁星楼失去了光彩,但见证了神垕文化的发展和人才辈出的兴盛。神垕镇是许昌下辖的一个古镇,为何能建魁星楼?中国圆明园学会园林古建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建筑大学设计研究院古建研究所所长宋国晓给出了答案:“历史上,神垕镇和景德镇、朱仙镇、佛山镇并称中国‘四大名镇’,所以有资格建!”

魁星是啥样的神灵?

“奎星和魁星这两种称呼都对。奎楼、奎星楼、魁星楼、魁星阁同是为振兴当地文运而建的建筑,与中国古老的星宿崇拜文化相关。”宋国晓说,“‘魁’字由‘鬼’和‘斗’组成,‘鬼’指的是魁星的形象,‘斗’指的是北斗七星。”

魁星是道教和传说中文昌星神(文昌帝君)之外另一位主宰文运的神。史料记载,魁星信仰兴盛于宋代。魁星楼或魁星阁正殿内一般塑有魁星像。其右手握一支朱笔,左手持一只墨斗;右脚踩着海中一大鳌的头部,意为“独占鳌头”;左脚后扬,上方有北斗七星,意为魁星踢斗。

封建社会,科举制度为改变阶层唯一的通道,所以各家各户盼望子孙金榜题名。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魁星的生日,文人墨客会去各地的魁星楼、魁星阁等处礼拜魁星,祈求科举顺利,功名有加。时至今日,在民俗中,魁星踢斗依然具有祈求神明护佑,祈盼学业、事业丰收的美好含义。学子们希望魁星护佑,金榜题名。

为振兴文运,魁星楼曾易址

封建社会,许昌没有出过状元,所以文庙从来不开正门,人们只能从侧门出入。因此,人们认为许昌文庙“风水不透”。“许昌的地势东南低、西北高。”许昌文化名人张名扬说,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许州知州郑振光兴建了文峰塔(文明塔),以“借培地脉,振兴文教”。许昌后来建奎星楼、文昌阁,都是为了振兴地方文运。

聂海同在《许昌“察院”魁星楼迁建原因》中说,为“通透风水”,古人将“察院”从小西湖迁到考棚街(今文化街),后又迁到进化街(今察院西街)。“这样一来,文庙东南是‘察院’,‘察院’东南是文昌阁,文昌阁东南城墙上是魁星楼,城外东南是文峰塔(意为文风达到高峰),形成了一条线。”

至于“许州古城”东南角城墙上的是奎星楼还是魁星楼,采访中很多人认为应为奎星楼。不过,在“许州古城”复原模型上,文庙东南有奎楼,城墙上的二层阁楼并没有标注名称,有人认为应为魁星楼。

由于年代久远,不管当初“许州古城”内的建筑是奎星楼还是魁星楼,均是人们表达朴素愿望、供拜星神的场所。如今,许昌城内还有与“奎”字相关的聚奎街和奎楼商业街。阁楼已逝,但美好的愿望依然在人们心中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