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牛志勇 通讯员 余涛
许昌历史上名士云集,有能征善战的开国功臣,有品德高尚的贤士,也有受人尊重的学术大家……为了让许昌文脉昌盛、多出人才,不少贤士、名宦致力发展教育,留下几许佳话。
许州古城两所知名书院由谁创建?
文以载道,物以化人。5月24日,在市区西湖公园西湖莲舫旁的广场上,市民刘蓓拿着手机正在拍摄西湖美景。在他面前的几面浮雕墙上,“许昌十二贤士”“许昌历代名宦”的浮雕栩栩如生,仿佛在无声讲述着历史上文人墨客与许昌的精彩故事。
“许昌历代名宦”指韩延寿、田深、黄霸、邵宝、郭伋、来瑱、甄汝舟、晏殊、萧元吉、叶梦得、刘人熙、陈琏(自西向东)。
据民国22年(公元1933年)出版的《许昌县志》记载:“中国学校制度,至周而大备,至秦而大坏。汉后稍稍修复,然乡学泯没,州、县不复睹党、庠、塾、序之盛。其散见于史乘者,名师宿儒,设帐授徒,讲学名山,著书立说,诱掖后进,其潜势力之传播者,即近代私塾之起点。”
历史上,许州书院有两处比较有名气,一处为西湖书院,另一处为聚星书院。西湖书院地址在小西湖旁,据传宋代苏子由(苏辙)曾在许昌城外西湖上读书,一时士子多从之,遂建西湖书院。苏轼曾在小西湖建读书亭、听水亭、长啸亭。明成化年间,许州知州邵宝创建聚星书院,院址在文庙后书院街,有严师堂、诚敬堂、尊经阁、杏坛等。清乾隆年间,知府董思恭在其基础上进行扩建,创建了邵公祠、名宦祠、七先生祠等。
后来,清许州知州甄汝舟于杏坛周围,重事修筑,镌先圣、先贤遗像于石。清道光年间,州牧萧元吉、汪根敬继续重修。光绪年间,知州刘人熙特别加课,优给膏奖。这些都是历史上许昌地方官员重视教育的典型例子。
另外,位于襄城县的紫云书院也非常有名。明代,户部尚书李敏回乡守孝,在此读书讲学。紫云书院一时名誉满中州,成为当时中原四大书院之一。李敏后裔、清代儒学家李来章,字礼山,襄城人,名列“中州八先生”。他曾修葺紫云书院,读书讲学。李来章一生多致力于教育事业,著述颇丰,主要有《礼山园文集》《敕赐紫云书院志》等40余种,后集结成《礼山园全集》行世。作为许昌老乡,他写下了很多与许昌有关的诗词,在《梅花堂》《曲水园》《高阳里》《灌氏思故台》等诗文里,尽情抒发着才情,歌咏着心中的大美许昌。
清末慕甲荣,为啥能列入“许昌十二贤士”
“许昌十二贤士”自西向东为慕甲荣、王家栋、靳裁之、姚德溥、赵居信、何中立、陈贞节、王霸、荀淑、陈寔、祭遵、贾山。
慕甲荣字冠胪,城西慕庄人,乾隆甲寅以拔贡中举,是清末许昌县一名饱读诗书、致力教育的名儒。他一生酷爱读书,怀揣报国之志,参加科举屡试不中后,献身当地教育事业。他创办私塾,四处讲学。在任禹州训导期间,他大胆改革,先后到湖北汉口、潜江(今仙桃市)、江西九江(今九江市)和江浙一带讲学施教。因他学识渊博、才华出众、教育有方,入门弟子中有多人任清朝大臣。其大慕庄私塾一年考中二十五名秀才、“八考七中”的故事创造了当时教育的奇迹。
慕甲荣“潜心经史,留意训诂”,著有《述德堂诗稿》两卷、《述德堂》一部、《先入言》一部,在少年儿童启蒙教育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前几年,建安区教体局女干部、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蒋晓云专门为其写了一本书《许昌大儒慕甲荣》。慕甲荣刚正不阿、不畏强权和献身当地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被后人称道、铭记,成为许昌人的“文化财富”。
建安区灵井镇大慕庄社区居民慕天佑仰慕先贤慕甲荣的精神,以“述德堂”为名,创办了文化大院。在他的带领下,20多名社区居民共同成立了建安区灵井镇大慕庄文化协会,每年都会聚在一起商议如何发展社区文化。他们自筹资金先后印刷了《述德堂文化》《慕容慕氏族史》《先儒慕甲荣传记故事·佚著》等册子,留住了乡村记忆,传递了正能量。
近代学校兴起,国外游学者有几人?
清末,科举制度被废。各省设立高等级示范学堂,各府、州、县设立中学及高等小学堂。这一时期,许州属于直隶州,曾于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设立中学堂。许州州牧润芳在聚星书院旧址上划定讲堂,培养人才。
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许州设立高等小学堂,育英社设立育英高等小学堂。学生们吃饭和所用书籍,都是由“公家置备”。育英小学地址最初在老城东南角的文昌阁,后来迁入学正宅。蔡诚裕被委托为劝学总董,不辞劳苦,以兴学育才为己任。后筹设师范传习所,他为许昌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最终,他因积劳成疾病逝。下葬那一天,全城的学生纷纷前去祭奠,还赠送《时雨春风》一块匾额。
国外游学,从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河南考送日本留学开始。此时,许昌赴日本游学人士有贺昇平、张钟端两人,均系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随后,省外游学毕业于北京大学的人有黄金铭、张云瑞、贺青莲、王兰生。此外,还有不少人毕业于朝阳大学、平民大学、河北大学、山西大学等。他们中,如贺昇平、张钟端等,在许昌的历史上留下过重要一笔。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斗转星移,许昌的教育早已今非昔比,揭开了新的一页:教学环境美如花园,教育体系更为完备,名师荟萃,人才辈出。不久,高三学子即将参加高考,迎接新的人生挑战。惟愿诸位,奋发图强,一举夺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