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吕正子 通讯员 赵俊娟
襄城县西南部,紫云山横亘绵延15公里。其东端有一座名为转山的小山峰,山顶有一座果园。6月6日上午,49岁的丁伟奇来到果园内察看。时值初夏,黄澄澄的杏、红彤彤的桃子、开得正艳的石榴花,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果香与花香。
“这里的每一棵树,何时种植、何时挂果,我都记得清清楚楚!”他说,这座果园浸润着他16年的汗水与心血。
雷洞村地处紫云山北麓雷洞水库边。16年前,雷洞村辖区内的荒山面积达12000亩。以转山为例,山上全是石头和杂草,看不到成材的树木,偶有从石头缝儿钻出的青草也被山羊啃得精光。
自幼生活在雷洞村的丁伟奇,看着恶化的自然环境心中颇为焦急。2004年,雷洞村出台了鼓励村民承包荒山的政策。他立即行动,包下转山山顶200亩的荒地。他也是雷洞村最早的一批“包山户”之一。
当时,雷洞村很多人对丁伟奇的行为感到不理解。不少人说:“别说种树了,树苗、土壤、水、路、电等问题他就没办法解决!”面对质疑,丁伟奇用实际行动予以回应。
他找来挖掘机,在荒地上挖了一个个土坑,并运来新鲜的泥土,同时修筑上山的道路,解决了土和路的问题。他多次前往郑州、平顶山等地的农科所,选定清香型核桃树、石榴树作为首批栽植的树苗。
为了解决水源问题,丁伟奇在荒山东侧的山腰处挖了一个蓄水池,并铺设了一段300多米的橡胶管,把水引上山顶。“刚承包山的时候,我在山顶搭了一个工作房,没有电,夏天难受得很!”他说,那时,雷洞村的电力系统也很落后。他与相关部门沟通,自购电线与电线杆,从村里的变压器引出一条500多米的线路上山才解决了用电问题。
然而,付出并不一定获得回报。丁伟奇种的第一批树苗,几乎没有存活下来的。一时间,他有些心灰意冷。2010年,他总结前几年种树失败的教训,再次找来挖掘机对200亩荒地进行修整。这次修整,丁伟奇不但重新开挖了树坑,填了新土,而且把山坡修成梯田,新运来的树苗就栽在梯田上。
终于,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收的果实。2011年,果树大面积挂果,结出的杏、桃、石榴既大又甜。2014年,他依托果园和工作房,开办了一家农家乐,几年下来收益颇丰。
现在,雷洞村几乎家家种树,12000亩荒山早已披上绿衣。“我包荒山、种果树并不是为了赚多少钱!”丁伟奇说,看到绿水青山的雷洞村是他最大的心愿。未来,他计划在承包的土地上开挖蓄水池、修建凉亭,把转山山顶“打扮”得更加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