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好大一棵树

“卢王槐”越千年,沟域经济添“文气”

大木厂村的老槐树 记者 吕正子 摄

□ 记者 吕正子 通讯员 刘华伟

好大一棵树

第85期

树种:国槐

树龄:1300年

地址:禹州市无梁镇大木厂村

卢照邻为“初唐四杰”之一,字升之,号幽忧子,幽州范阳县(今河北涿州)人。他成名于长安、洛阳,长眠于许昌大地,并留下了一棵千年古槐。如今,卢照邻墓孤零零地伫立于具茨山中,“卢王槐”青翠依旧,给这片普通的山岗带来了一丝“文气”,为生长在这里的人们开发旅游业、发展沟域经济提供了文化资源。

小山村的“千年之宝”

6月7日上午,多云。禹州城北,具茨山脉横亘绵延40公里。具茨山脉东端有一座名叫老山坪的山峰,其南麓沟壑纵横。一座名为大木厂的村庄就坐落在沟壑之间。

大木厂村有条南北走向的混凝土公路,路西是一条山沟,路东是一座新落成的广场。广场呈正方形,北、东、南三侧建有仿古回廊,入口处悬挂有“卢照邻文化园”的牌匾。广场中央立着一尊汉白玉石像,雕刻人物为初唐诗人卢照邻。卢照邻像的正西方,正对广场入口处,一棵粗大的古树赫然耸立。

这棵古树高10多米,树干非常粗壮,两名成年男子环抱不住。树冠如巨伞般撑开,“若垂天之云”。树下,粗壮的根须如龙爪般深深地抓入泥土。大树南侧立着一块石碑,上书“卢槐”二字。大树上缠绕着数不清的红菱,周围还立起了一圈儿铁栏杆。栏杆上挂着一块绿色的金属铭牌,上面记录着该树的树龄——1300年。

“这棵古树是棵槐树,它可是俺村的宝贝!”56岁的大木厂村村民王新雨说,石碑上刻着“卢槐”,当地村民却称它为“卢王槐”。相传,它是初唐诗人卢照邻亲手栽植的。

王新雨介绍,他小时候,“卢王槐”比现在还要繁茂,树干也没有中空,常有山雕、猫头鹰等珍贵猛禽在上面栖息。每逢夏日,村民们劳作一天后喜欢在树下纳凉、聊天儿。

乡民们认为“卢王槐”有灵性。新中国成立前,很多穷苦人家领着孩子来认干亲,以祈求孩子平安、健康长大。

传播文化,保护古树

卢照邻是初唐时期的大诗人,因一句“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得罪了武则天侄儿、梁王武三思而入狱。出狱后不久,他染风疾,因服丹药中毒,手足残废。卢照邻后转少室山,又徙居阳翟具茨山下。他在具茨山下的住所就在今天的无梁镇。后来,由于政治上坎坷失意、长期受病痛折磨,卢照邻自投颍水而死。时至今日,大木厂村西的龙门村山上还有卢照邻的墓冢。

王新雨回忆,卢照邻文化园是几年前建造的。以前,“卢王槐”生长在一家农户门口,四周都是民房和窑洞。后来,为了修建卢照邻文化园,周围的农户都拆迁了。

“‘卢王槐’是我们大木厂村珍贵的文化资源!”大木厂村党支部书记王金峰说,依托“卢王槐”建设卢照邻文化园就是为了挖掘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更好地保护千年古树。该园由“卢王槐”、卢照邻雕像、艺术长廊、诗词碑林、文化墙等组成,占地800多平方米,是一座集休闲娱乐、旅游观光、文化普及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园。其中,诗词碑林收集了全国20多位书法家写的卢照邻的诗词作品,极具观赏价值。

“靠山吃山”的正确道路

“卢王槐”所在的大木厂村隶属于禹州市无梁镇,也是一座古村落。《禹州市地名志》记载,该村附近山上有大片森林,树木高大粗壮,人们以伐木为生。从山上砍伐的树木先被堆放在此处,再利用旁边的洪河水运到山货回族乡销售。久而久之,堆放木料的地方形成了村落,就是现在的大木厂村。

该村原是省定贫困村,于2018年整体脱贫。发展乡村旅游业是该村脱贫致富、发展沟域经济的一张“王牌”。除卢照邻文化园外,该村还打造了黄龙谷景区、知青旧居、爱国主义宣誓广场、乡愁博物馆等旅游景点,多措并举盘活文化旅游资源。

此外,大木厂村通过发展“春赏菜花、夏榨菜油、秋收谷子、冬碾小米”的“花米油”经济,实现了农户的稳定增收;通过蒲公英山野茶、石碾小米等项目发展了特色农产品经济。

“发展乡村旅游、开发‘米花油’经济是大木厂人基于现实而选择的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王金峰说,大木厂人“靠山吃山”,乡村振兴和沟域经济发展得如火如荼。他相信,凭借大木厂人的努力,大木厂村最终会富起来。与大木厂人朝夕相伴的“卢王槐”将见证大木厂村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