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文峰塔

倚天把剑观沧海

□ 鸥鸟

官渡之战后,袁绍虽然死了,可他的几个儿子和外甥还拥兵盘踞着原来的地盘,并且和北方的少数民族乌桓勾结,极大地威胁着北方安全,使得曹操无法专心向南用兵。曹操要想占领荆州,进而迫服江东,一统天下,必须先彻底扫荡诸袁的残余势力并对乌桓实施歼灭性打击。在得力谋士郭嘉的策划下,曹操用各个击破的方略收拾了袁绍的几个儿子,又用闪电战长途奔袭,一举扫灭乌桓,基本统一了北方。

公元207年,52岁的曹操率大军得胜班师,金鞭敲镫响,高唱凯歌还。回军途中,路过渤海之滨,大英雄跃马扬鞭,登上碣石山,面朝波涛汹涌的大海,极目远眺,心潮澎湃。曹操左手按着“倚天”宝剑的剑柄,右手捋着他引以为豪的美髯。此时此刻,这个威严的统帅成了慷慨悲凉的大诗人,看着一望无际、气象万千的大海,回想起自己戎马倥惚、征战半生的峥嵘岁月,不由得诗兴大发,放声而歌: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人的临风长啸不仅让他暂时忘记了刀光剑影、鼓角钲鸣,仿佛置身于浩瀚无际的宇宙,也让他身后的文臣武将们忘记了文安武定、富贵功名。

曹操的诗最能体现建安文学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和领军人物,曹操的诗古朴峻直,借景抒情,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气吞山河,胸襟博大,充满奋发进取的精神。这首《观沧海》更是曹操慷慨悲凉诗风的典型代表。全诗只有七句,前六句全是写景,但曹操写景不是单纯写景,每一句都抒发着诗人的豪情壮志与宏大胸怀。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点明诗人“观沧海”的位置,也记录着英雄的丰功伟业。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五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诗人也是统帅,尤其是大捷之后傲视天下、睥睨群雄,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浩淼接天、浊浪排空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而堪称千古绝唱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句,仿佛带领读者畅游于星汉灿烂的宇宙之中,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展现在读者面前——吞日吐月,囊括星汉,包揽万象。大胸怀才能有大手笔,大志向才能写大文章,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雄浑壮丽的诗境的。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曹操被称为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是当之无愧的。一千七百年后,又一位千古伟人来到这里,凭吊曹操曾经留下名篇的古迹遗址,怀古思今,诗意勃发,挥毫写下了激情豪迈的《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两位伟人的思想穿越时空,在这里交融碰撞,发出电光火石般的耀眼光芒。昔日曹孟德倚天把剑观沧海,而今伟大领袖指点江山抒豪情,两篇耀世之作皆成经典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