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许昌往事

麦收那些事(下)

科技助力,麦收“持久战”变“闪电战”

□ 记者 张辉 万誉

2020年麦收场景。 晨报摄友 丁爱民 摄

6月4日,建安区陈曹乡伍连村大型收割机正在作业。记者 张辉 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为支持工业经济发展,支援各领域建设,国家开始征收农业税,即人们俗称的交公粮。2005年12月,国家正式取消农业税,交公粮自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近年来,随着时代发展,各种农业机械得到普及,使得农民的劳动强度大大减轻。同时,为了扶持农村经济的发展,更好地保障农民的生活,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扶农、支农政策,逐年加大专项财政支付力度,国家粮食安全有了保障,农民的生活得到明显改善。

带着食物和水,排队交公粮

6月4日,市气象部门发布了高温红色预警。拉水管、调整水管位置……当日下午4时许,在建安区陈曹乡伍连村兴农东路一片田地里,53岁的艾香花正在给田地浇水,为夏种作准备。

“麦子已经全部收割完了。”艾香花说,她今年种了18亩地,其中承包了同村村民的耕地14亩。“孙子年龄小,我不能外出打工,便在家里边照顾孩子边种地。”

伍连村有田地2900亩左右、人口1900人,目前所有小麦已基本收割完。在艾香花的记忆中,麦收后的大事便是交公粮。“当时每家每户按承包土地的面积和人口交公粮,一亩地大概交50多公斤。我和家人一起将麦子放到架子车上,拉到收粮点。”艾香花说,她和家人到时,收粮点往往已经排起了长龙。

收粮点院子里放着一张长条桌,前面坐着几个人,有男有女,旁边放着一台磅秤。交公粮的人排着队,一家家地过磅。过磅的人会将手里一个带槽的尖头铁棒猛地插入装有麦子的鼓鼓的袋子里,再迅速抽出,铁棒的槽里就会装满麦粒。过磅的人会仔细查看麦粒的情况,有时还会将麦粒放在嘴里咬一下,以检查麦子的干湿度和洁净度是否符合要求。遇到意见不一致时,这样的操作还会重复一次。一些麦子干湿度不符合要求的农户为了节省时间,干脆将麦子摊在收粮点附近晾晒。

在襄城县颍阳镇大河村54岁村民张杰民的记忆中,交公粮是一件大工程。“每到‘三夏’时节,村里会挨家挨户通知交公粮的数量。对于迟交、晚交的农民,村干部会不断督促,有时还会在全村的大喇叭上公开点名批评。我家离收粮点有七八公里远,早上五点多,我就和家人起床往架子车上装麦子。即便这样,8点左右赶到收粮点时,前面就已排起了很长的队伍。”张杰民说,出发去收粮点前,他会带一些馒头和水,还会带上塑料布。

“夏天的雨说来就来,塑料布是用来盖粮食的。排队通常需要花费一天甚至两天时间,馒头和水是必须带的。”张杰民说,家里种地多的村民有时要跑两三趟。由于当时大多是坑洼不平的土路,运输粮食的过程很辛苦。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些家庭有了小型拖拉机,运送粮食的过程才变得轻松一些。

取消农业税,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

在许多农民的记忆中,2006年是难忘的一年。这一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据报道,2005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经表决决定,《农业税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同日,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第46号主席令,宣布全面取消农业税。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标志着在中国实行了2600多年的传统税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农民交公粮的历史正式结束。

“这是项惠农的好政策。”当日,正在伍连村田地里开着大型拖拉机灭茬的沈红勋说,取消农业税后,国家还发给了各项补贴,种地有补贴,购买农业机械也有补贴。“你看,我这台大型拖拉机是去年买的,原价超过12万元。有了国家的农机补贴,最终掏了8万元就把机器开回了家。”

每到麦收和播种时节,沈红勋家的大型拖拉机就派上了用场。除了给自家田地灭茬、播种外,沈红勋还给本村和附近村民提供灭茬、播种服务。“每亩地收费50元左右,大概需要花费30分钟。一季下来,能收入几千元。”

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免除农业税,再到“三权分置”和乡村振兴,生产方式不断改进,农业补贴政策也随之不断调整。“2008年,许昌市各级财政安排及地方配套的农业七项补贴资金共计39962.94万元。其中,粮食直补7623.09万元,优质小麦和玉米良种补贴3117.45万元,综合直补27300.9万元,农机购置补贴904万元,劳动力转移培训补贴667.5万元,测土配方施肥补贴350万元。”一份市审计局发布的《许昌市2008年农业七项补贴资金审计结果》公开文件中这样记录。由此可以看出,农业补贴涵盖了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

“现在所有的补贴统称为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市农业农村局粮经科工作人员张亚丽说,

“我市现有耕地保有量508.7万亩,国家拨付到我市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每年并不相同,2018年为36470万元,2019年为32402万元,2020年为34340万元。”

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农民更省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发生了巨大变化。麦收时节,手拿镰刀的景象已极少能看到,田地间只见机器不见人。“我承包的50多亩地位于两个地方,花了两天时间才将麦子收完。如果这些地集中在一个地方,只用一天便可收完。”张杰民说起现在农业机械的高效、便捷,感慨地说,“现在收50亩地花费的力气远不如过去5亩地多,科技的发展让麦收由‘持久战’变成了‘闪电战’。”

56岁的伍连村村民李建中对此也深有感触。“以前用镰刀、手扶小三轮收割,还要打捆、打场、扬场等,现在一台联合收割机在地里走一遍,收割、脱粒同时完成,开着农用三轮车直接将麦子拉到收粮点,就等着数钱了。”李建中笑着说,仅他们村就有三个收粮点,农民卖粮十分方便。

市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推广站站长纪国强是我市农业机械的发展变化的见证者。“1993年,我从北京的部队转业回到许昌,从事农机推广工作。”纪国强说,看到许昌农业生产力较落后,他向领导建议从外地引进联合收割机,推广新型农机。于是,市农机推广站从河北邯郸引进收割机,免费为农户收割,效果显著。

“记得第一辆收割机开进我们村时,大家都很好奇,从来没想过镰刀会‘下岗’。”李建中说,刚开始,一亩地的收割费为15元钱,很多人舍不得,后来,越来越多的农民接受了收割机,许昌小麦机收工作顺利起步。

许昌对小麦联合收割机引进推广的成功,为其他动力机械和配套农具的推广应用奠定了良好基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年底,我市农机总动力达到387.73万千瓦,全市拥有大中型拖拉机7300台、大中型配套农机具1.96万台、小麦联合收割机6500台、排灌机械9.55万台。

如今,我市已经自主开发“智慧农机”测亩计产系统,建设了许昌“智慧农机”信息平台。2017年,我市农业部门还开发了“滴滴农机”手机APP,帮助农民在农忙时节快速联系到附近的收割机。建安区五女店镇等地还开设了农业合作社,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

“现在种地越来越轻松。你看,我地里的垄已经起好了,等把地浇透后,我打算用播种机种大豆、玉米和红薯,既方便又快捷。”艾香草看着田间正在“跳舞”的细细水柱,满怀期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