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郝晋 通讯员 尹航) 5月26日,阳光明媚。建安区桂村乡王门村金黄的麦田里,大型联合收割机正在紧张作业。该村党支部书记王宏生满脸笑容。今年,王门村以集体经济形式种植的1100亩小麦,亩产量达到350公斤。
“我们村常年缺水,土壤养分不足,往年小麦亩产量为一二百公斤。今年跟着合作社一起种植,亩产量增加了近一倍!”王门村村民李付喜看着金灿灿的小麦,笑得合不拢嘴。
“农作工作要时刻为村民着想,给他们带去实实在在的利益,才能赢得大家的支持和参与。”王宏生说,去年,王门村成立与村集体经济挂钩的农村合作社,他担任社长,村民任社员。村里通过党员大会、村小组会议,动员村民参与村集体经济。今年,村集体种植的1100亩小麦迎来丰收。
王宏生介绍,王门村有1/3的人口常年在外创业或打工,留守的60岁以上老人偏多。老百姓对耕田不重视,管理不科学,产量自然不高。往年,部分土地出租给了外来承包户,村民收入低,风险大。根据实际情况,去年,王门村调整农业发展思路,把出租的地都收回来。乡、村两级共同筹措资金购买麦种、化肥等。老百姓免费出工,签订合同,保证村民每亩最低有350元的收入。今年,王门村1100亩小麦的70万元利润,将由村集体和村民四六分成。村集体的其中一部分资金投入200亩果园种植和建造粉条厂。
王宏生说,在集体种植1100亩小麦的过程中,他们选择种植优质品种,以丰德存1号为主,并且搞好配方施肥、科学种植。
桂村乡乡长王建民说,为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桂村乡从去年开始动员各村成立农业合作社,发展村集体经济,在农业上做文章。乡政府给予大规模的优质作物以政策支持,村集体得到的收益一部分投入村集体经济建设,剩余部分和群众分红。二次投入产生的收入依然分红,形成良性循环,最终实现让老百姓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