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关注

“许昌人”遗址: 揭示人类进化与艺术发展的密码库

“许昌人”遗址出土的原始牛牛角化石

“许昌人”遗址出土的一个小骨片上,有用红赭石涂染的7条平行刻划直线。这件人工制品距今11万年左右,可能是已知最早的人工刻划作品。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记者 郝晋 王婵

核心提示

6月11日,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曾担任“许昌人”遗址考古发掘队领队的李占扬和其研究团队以《中国河南灵井遗址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鸟雕像》为题,在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灵井鸟雕’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像艺术品,它的发现将东亚雕塑艺术的起源提前了8000多年”。

该篇论文内容被“新华社”“法新社”等国内外媒体报道,“许昌人”遗址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纵观该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可以说,这片曾被泉水覆盖的土地俨然是揭示人类进化、生活技巧与艺术发展的密码库,不断填补着已知与未知之间缺失的考古链条。

【艺术链条】 “小鸟”将东亚雕塑艺术起源提前了8000多年

“被称为‘灵井鸟雕’的艺术雕塑是2009年从‘许昌人’遗址中发掘的。”6月12日,李占扬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灵井鸟雕”用中等大小哺乳动物的一块肢骨残片雕刻而成,长19.2毫米、宽5.1毫米、高12.5毫米。经放射性碳测年法确定,该雕塑和同层出土的32个样品年龄平均值距今13500年,是东亚地区迄今唯一的动物站立在基座上的旧石器时代雕塑作品。

“这只鸟有超大的尾巴,是为了防止被置于平面上时向前倾斜。古人在较小的物体上实现了惊人的平衡和美感。”李占扬说,它的发现将东亚雕塑艺术的起源向前推进了8000多年。此前所知中国鸟类雕塑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其绝对年代距今6000年至5000年。

研究人员利用CT扫描发现,“灵井鸟雕”使用了研磨、琢削、刮削、切割等4种雕刻技术,在物体表面留下了68个微小界面,在雕刻技术和艺术风格上不同于在西欧和西伯利亚发现的其他文物。这填补了东亚雕塑起源旧石器时代缺失的证据链条。

除了这只“小鸟”外,研究人员在“许昌人”遗址中还发现了其他有关人类艺术发展的证据链。李占扬说,2019年7月8日,他和研究团队在国际著名考古学杂志《古物》上发表论文,描述了“许昌人”遗址出土的一个小骨片上,有用红赭石涂染的7条平行刻划直线。这件人工制品距今11万年左右,比来自南非的最古老现代人的画作早了约4万年,可能是已知最早的人工刻划作品。此前被认为最早的人类画作,发现于南非东海岸边的一处洞穴遗址,是用赭石画在小石片上的9条纵横交错的红线,距今约7.3万年。李占扬团队的论文发表后,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记者采访几位世界知名学者,并发表长篇文章介绍这一重要发现。另外,2010年11月,在灵井“许昌人”遗址的考古发掘中,李占扬和其团队在遗址文化层发现2件钻孔鸵鸟蛋壳。“该鸵鸟蛋壳上有2个孔,采用对钻方式,形似吊坠,距今年代正在研究。”李占扬说,2个钻孔鸵鸟蛋壳的发现,表明在灵井一带,原始艺术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进化链条】 “许昌人”头盖骨破解人类进化密码

对“许昌人”遗址来说,人类头盖骨的出土具有更大的科学价值,为研究东亚古代人类进化和中国现代人的起源提供了化石证据,填补了中国现代人起源研究的空白。

2007年年底,“许昌人”遗址出土了23块古人类头骨断块,因处在现代人起源敏感时段的10.5万年至12.5万年,引起学术界高度关注。之后,该头骨被命名为“许昌人”,并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

2014年4月,“许昌人”遗址又出土了22块人类头骨碎片,包括完整的枕骨、部分顶骨、眉脊和颅底骨等,多数可拼接复原。

2017年3月,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以李占扬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在中国许昌发现的更新世晚期古老型人类头骨》。论文称,在距今10.5万年至12.5万年前,中国境内生存着一群体质特征非常特殊的古老型人类——“许昌人”,其头骨呈现出更新世晚期人类、东亚中更新世直立人及欧洲尼安德特人的混合特征。“许昌人”特殊的体质特征,反映出东亚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特点既具有一般性趋势,又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地区连续性和人群间交流。

关于现代人类起源,国际学术界有两种说法:“非洲起源说”“多地区进化说”。这两种观点长期对峙,“非洲起源说”占据上风。“非洲起源说”认为,世界各地的现代人都是非洲早期人类的后裔;“多地区进化说”认为,中国现代人是在自己的土地上一步步进化而来的,但这个进化体系缺失距今5万年至10万年的人类化石。“许昌人”的发现恰好被断代为距今10万年左右,填补了中国现代人起源研究最重要的“缺环”,对“非洲起源说”构成了不可回避的冲击。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吴秀杰认为,“许昌人”化石的发现和研究为探讨现代人起源提供了新的证据。“许昌人”很可能代表华北地区早期现代人的直接祖先。

【生活链条】 “许昌人”会制作精细工具,能捕获大型动物

在“许昌人”遗址出土的3万多件石器、骨器和动物化石中,考古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了旧石器时代古人的生活方式。

2013年11月,李占扬和他的团队在“许昌人”遗址十号探方内发现了一对比较完整的原始牛牛角化石。李占扬说,原始牛是一种体形庞大、性情凶猛的动物,个体比现代黄牛大一倍以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张双权博士曾对“许昌人”遗址出土的原始牛牛角化石进行详细研究。他认为,原始牛和非洲野牛一样,是极其危险和难以猎获的动物。他推测这种动物在极端的情况下奔跑速度可达每小时90公里,其成年个体很难成为旧石器时代中期古人类的狩猎对象。从研究结果来看,原始牛是灵井“许昌人”时期主要的狩猎对象,也是“许昌人”主要的肉食来源。已出土的大量原始牛化石属“壮年居优型”。能成功捕获这样处于壮年期的大型动物,说明“许昌人”已具有现代人的狩猎能力。

2018年,在对“许昌人”遗址出土文物进行研究时,考古专家发现7件骨质软锤工具,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骨质工具,距今11万年左右。

“许昌人”遗址发现的7件骨质软锤工具,其中6件以动物破裂长骨为原料,1件以鹿角为原料。李占扬介绍,这些骨质软锤工具的用途主要是制作和修理石器。在骨质软锤工具出现前,通常采用的是石器打制石器的原始办法。骨质软锤工具可以让石器的刃缘更整齐,提高石器的利用率。此外,在出土的石器中,还发现了制作精细的小型钻具,代表着该遗址石器制作的最高水平。

李占扬说,“许昌人”遗址骨质软锤工具的发现和研究,首次证明中国在距今11万年左右就出现了石器技术上的革新和进步,也表明当时中国古人类已经拥有了相当发达的大脑,对长期存在的中国缺少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观点提出了挑战。

如今,有关“许昌人”遗址的研究工作仍在持续,在破解人类发展密码的过程中,一定还会有惊喜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