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孙学涛 通讯员 李启东 张磊
膏药是中药五大剂型——丸、散、膏、丹、汤之一。战国、秦汉时期出现的医学文献已有关于膏药的记载。作为全国著名的中药材集散地,禹州医药文化繁盛,禹州膏药是其中之一。2019年,禹州膏药入选许昌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陈半坡膏药已有300多年历史
“这是初煎环节,那是复煎环节。”6月29日,在位于禹州市产业集聚区西产业园区瓷苑路1号的河南名锐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禹州膏药的传承人、陈半坡膏药第15代传承人陈雅利一一介绍了膏药的生产工艺流程。
陈雅利介绍,陈半坡膏药始创于1686年,陈氏始祖陈半坡行医于乡间,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专注于风湿、筋骨病痛诊治,经多方探索和临床实践熬制出陈氏膏药。陈半坡有志将祖传医术和陈半坡膏药发扬光大,在清初名士程宗濂的支持下,创办了堤明堂。陈半坡秉悬壶济世之心、施妙手回春之术,一切以治病救人为先,处处为患者着想,对前来求医之人,不分高低贵贱、亲近远疏,皆平等相待,被百姓称颂“妙手仁心”。陈半坡膏药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技艺精湛、疗效显著闻名,受到百姓赞誉,曾被称为“颍川神贴”。
在此基础上,陈半坡膏药第12代传承人陈东方不断实践、钻研,增加数味野生草药入膏,使陈半坡膏药疗效更好。300多年来,经代代相传,陈氏膏药的古法技艺传承至今。陈半坡膏药成为禹州膏药的杰出代表之一。
陈雅利不仅继承祖辈遗志,而且不断学习现代企业经营理念,从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后,又攻读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EMBA。现在,她成立了现代化医药企业——河南名锐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其生产的堤明堂筋骨痛消贴、陈半坡冷敷贴、颍川陈家筋骨痛保健贴等产品均获美誉。
配制膏药分三个环节
“陈半坡膏药,古称薄贴,用植物油或动物油加药熬成胶状物质,涂在布、纸或皮的一面,可以较长时间贴在患处,主要用来治疗疮疖、风湿、肿痛等。”陈雅利介绍,陈半坡膏药将药物施于病者体表,发挥药物活血化瘀、生肌止痛、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的作用。
在丰富的临床经验基础上,陈半坡膏药形成了独特的配方和熬制技艺。陈雅利介绍,陈半坡膏药的配方有制草乌、制马钱子、川芎、片姜黄、皂角刺、乳香、花椒、樟脑、松香、冰片、麻油等。
在初煎阶段,先将所有中草药浸入油缸内,连药带油置于锅内煎熬。待药物全部焦黑、枯燥后捞出药渣,再煎10分钟并住火。用筛子将油滤过,静置小缸中两三天。在复煎阶段,将静置两三天的含药麻油用细筛滤过,然后置于锅内用缓火慢煎6个小时以上。煎至膏状时,装罐备用。“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将药膏铺到布上。”陈雅利说。
不断弘扬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禹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志军说,作为禹州膏药的杰出代表之一,陈半坡膏药运用中药归经原则,发挥药物互相协调为用的效能,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陈若军说,如今,人们对传统膏药的认同感和掌握度越来越低,加之各方面重视欠缺、研究工作滞后,陈半坡膏药的传承条件越来越差。在保留传统膏药核心工艺的基础上,传承人陈雅利创新传承方式,探索现代企业发展路径,为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接下来,我们将会同当地有关部门,对陈半坡膏药传统技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建立完善的档案,并利用各种媒体对此进行广泛宣传。”陈若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