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很短很新鲜

扒一扒国外“高考”那些事儿

美国:学业能力评估考试一年七次 美国不实行全国大学入学统考,但对中学生申请上大学影响最大的考试是学业能力评估考试(SAT)和美国大学测评考试(ACT)。二者均可被称为“美国高考”。 SAT每年举行七次,每次时间为3小时,考试内容有数学和语文,与高中教材没有直接关系,主要考查学生的逻辑、分析、推理等方面的能力。试题类似于智力题,千奇百怪。一些十二三岁的初中生也常进入考场“小试牛刀”。 ACT更像学科考试,更强调考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同时对考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测试。

法国:实行高中会考 法国高中生进入大学深造的必要条件是先获得由学校统一颁发的高中毕业证书,然后参加高中会考(BAC)。原则上,所有通过高中会考的考生均可申请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但医学系、牙医系、药学系及技术学院等除外。由于名额有限,这些院系一般采取淘汰制招收新生。 为了让各高校提前掌握生源情况,法国高校招生实行预注册,即提前登记志愿。预注册一般在3月或4月进行。

印度:高校自行出题 全国性大学的入学考试由中央中考委员会组织,各邦大学的入学考试则由各邦组织。各校考试通常在4至6月间举行,高校自行出题,学生选择的余地较大。 印度的“高考”也不轻松。在印度的一些大城市,准备参加高考的应届毕业生每天凌晨3时起床,先赶去参加4时的辅导课,然后到学校应付进度很快的日常课程。此外,家长也对学生施加很大的压力。

日本:高考不是一锤定音 日本的高考不是一锤定音。国立、公立和部分私立大学在每年1月都有一次全国统一考试。从2月中旬至3月底,各校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第二次专门考试。 在日本,“唯学历是上”的观念影响较大。个人的社会地位、升职机会、受尊重程度,多由学历和所读大学的知名度决定。日本的考生分三类:应届高中毕业生;往届落榜生,被称为“浪人”(高考失利一次称“一浪”,二次称“二浪”,三次及以上称“多浪”);由于所在大学不理想而想再考一所好大学的学生,被称为“假面浪人”。

韩国:高考不算总分 韩国于2002年年初开始实施新的高考制度。其最大特点是不再对考试成绩计算总分,而是对各科目考试成绩分别打分,然后依据分数段确定各科目考试等级和综合等级。 成绩发布后,各大学将根据各科目考试等级、学生手册、面试成绩、专长等情况招收学生。实行等级制后,考生不会像过去那样因差1分或零点几分而落榜。

从中学跨入大学,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都要设置相应的门槛。只有跨越这道门槛,才能获得继续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机会。在这个特别的季节,我们扒一扒国外“高考”那些事儿。

英国:实行A-LEVEL考试

在英国,高中二年级的考生需要参加普通教育证书高级考试(A-LEVEL考试)。A-LEVEL考试相当于中国的高考,考试科目有英语语言、文学、数学、经济等。考生只有在A-LEVEL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才能被一流大学录取。

英国的中学在A-LEVEL考试前两周放假,让学生回家自己复习,教师不搞猜题或复习提要等活动。A-LEVEL考试评分分为8个等级,即A、B、C、D、E、F、G、U(零分)。

加拿大:没有高考

对加拿大来说,根本就没有“高考”的概念。中学生想要上大学,不用参加专门的入学考试。加拿大高中毕业生可能会接到几所大学的入学通知书,为选哪一所犯难。

加拿大各大学都有自己的学生选拔制度。加拿大联邦没有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教育管理由各省政府负责,造成大、中、小学教育体制的差别。大学对各地学生的录取要求也有所不同。

澳大利亚:看重平时成绩

澳大利亚以学生高中两年的综合成绩加上一次地区的“全澳等级考试”成绩来综合评定学生的大学录取分,而不是以一次考试的成绩作为大学录取的标准。学生必须认真对待平时的每一次考试和作业,消除临时抱佛脚和碰运气的侥幸心理。这种录取制度突出平时学习的重要性,受到学校、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文图均来源于新华网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