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文化圈·分类

钧窑开窑仪式:致敬匠心,弘扬钧艺

钧窑开窑仪式中的祭拜窑神环节 记者 孙学涛 摄

□ 记者 孙学涛 通讯员 李启东 张磊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千百年来,古镇流传下来的不只钧瓷烧制技艺,还有钧窑开窑仪式。2019年,钧窑开窑仪式入选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随千年不灭的窑火形成文化习俗

7月4日,在锦丰源钧窑,随着督窑官的一声“开窑喽”,一件件钧瓷被置于世人面前。

在神垕镇,已成为文化习俗的钧窑开窑仪式又被称为祭窑神仪式。

钧窑三位窑神:第一位是“土山大王”,即舜帝。《竹书纪年》中有“舜陶于河滨”之记载,舜帝被陶瓷艺人尊为先祖。第二位是“伯灵翁”,其被窑工尊为窑神。第三位是“金火圣母”。

谈及“金火圣母”,神垕古镇管委会纪工委书记王洋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很久以前,当朝皇帝梦见一对神秘花瓶。该花瓶红似朱砂、鲜似鸡血,晶莹透亮、闪闪发光。第二天醒来,他马上派大臣四处查访。一位大臣打听到,钧州神垕曾烧过类似瓷器。皇帝马上传下圣旨,让神垕匠人为他烧制梦中所见的花瓶。钧瓷烧制有“十窑九不成”之说。第一个窑工费尽千辛万苦把花瓶烧出来后,皇帝一看远没有梦中所见的好看,一怒之下把窑工杀了。第二个窑工接着烧,仍得不到皇帝满意,同样惨遭杀害……后来,差事被派到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女身上。母女俩靠一座小窑糊口。女儿长得美丽,心灵手巧,从小便会捏碗、做盆、配釉、烧制。接到差事后,她和母亲一边配料,一边苦苦思索。她想,自己的手艺比不上那些被害的叔叔、伯伯,怎能烧出花瓶呢?一个念头闪进她的脑海:烧不成也是死,烧成了可以给父老乡亲免去一场灾难,不如以身投窑,让自己的气血渗入匣钵,凝结在花瓶之上,不信烧不出皇帝梦中之物。那天,当炉火烧至决定颜色的关键时刻时,她登上窑顶,撩了撩鬓发、整了整衣襟,一头栽进窑中。母亲哭喊着奔来,看到窑中红光弥漫、火浪滔滔,一下子晕倒在地……开窑了,一对玉般晶润、镜般明亮、血般艳红的花瓶亭亭立于匣钵中。一场灾难就这样结束了。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美丽、善良、勇于献身的姑娘,为她塑了像、盖了庙宇,让子孙后代瞻仰她、怀念她。她就是后来被历代钧瓷艺人供奉的“金火圣母”。

有宣读祭文、祭拜窑神等流程

钧瓷烧制技艺传承人、钧窑开窑仪式传承人崔松伟介绍,锦丰源钧窑的开窑仪式有以下几项流程:首先,传承人邀请嘉宾参观制瓷工坊,了解钧瓷工艺流程。嘉宾就座,演奏古典音乐。其次司仪宣布开窑仪式正式开始,督窑官宣读祭拜窑神祭文《窑神赋》。督窑官道出“金火圣母”传说,诵唱歌赋《艳红祭钧》。再次,在司仪的主持下,“窑口掌门大师”开始祭拜窑神,一拜“土山大王”,二拜“伯灵翁”,三拜“金火圣母”。祭礼告成,正式开窑。开窑时,“窑口掌门大师”从窑工手中接过出窑钧瓷,甄选分级,并向在场嘉宾一一展示。开窑的同时,司仪向在场嘉宾讲解钧瓷的制作、烧制工艺及出窑钧瓷作品的特色和内涵,并抽取幸运嘉宾。最后,“窑口掌门大师”与嘉宾共同选出“窑魁”。

崔松伟说,钧窑开窑仪式是对历代匠人智慧和匠人精神的致敬,是对匠艺和匠心的传承。钧窑开窑仪式让公众知晓了钧窑烧制如何难,钧瓷如何美、有何底蕴。更重要的是,钧窑开窑仪式传播、弘扬了匠人精神、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了黄河文化、中国故事。

在活态传承中进一步完善

“钧窑开窑仪式具有活态性、传承性、地域性。”禹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志军说,钧窑开窑仪式在传承人心目中是极为神圣的,举行钧窑开窑仪式已成为神垕镇诸多钧瓷人的自觉行为。

“钧窑开窑仪式将在活态传承中进一步丰富、完善。”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陈若军说,他们将收集整理传统钧窑开窑仪式相关资料并建档保存,鼓励传承人收徒授艺,举办钧窑开窑仪式民俗活动,不断提升其影响力、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