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专版

服务群众的“小车”永不倒

杨水才同志推车塑像。

杨水才的小车。 图片均由记者吕正子摄

记者 吕正子 通讯员 陈灏 卫菁华

文物名称

杨水才的小车

时间

20世纪60年代

地点

杨水才纪念馆

红色文物自述

我是杨水才的小车。我的主人是共产主义战士、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基层干部楷模杨水才。他党性坚定,被群众称为“风吹不动,浪打不摇的铁柱子”。我很荣幸地见证了他生活的点点滴滴。他积极投身农业生产,提升粮食产量,我陪伴一旁;他不畏艰难,开挖幸福塘,曾用我来推土;他重视教育,办学校、建校舍,我也曾和他一起“战斗”……最终,他积劳成疾,溘然离世。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54年过去了,杨水才生前为之奋斗的故乡如今富足而祥和。他也成为“遍地英雄”中的一员,永远为后人敬仰。

风吹不动,浪打不摇的铁柱子

1924年6月29日,许昌县(今建安区)水道杨村一个贫苦农民家,一个名叫杨水才的男婴呱呱坠地了。幼年的他,生活饥寒交迫,受尽地主恶霸的欺压。20岁时,他被抓壮丁。1949年1月,杨水才在北平(今北京)随傅作义集体起义,踏上了革命征途。此后,杨水才随大部队南下,参加了解放武汉、长沙、衡阳、桂林等地的激烈战斗,屡立战功。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决心为解放全中国人民战斗到底,誓把自己的一生献给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

1951年10月,杨水才响应党的号召,光荣复员,回到故乡水道杨村。当时,农村政权建立不久,被推翻的反动势力并不甘心失败,通过搞破坏、腐蚀基层干部等手段扰乱基层秩序。杨水才带动广大贫下中农,掲发敌人的各种破坏活动,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的阶级觉悟。

水道杨村的贫下中农一致称赞杨水才是“风吹不动,浪打不摇的铁柱子”。

凿穿岩层,千亩岗地得滋润

1956年1月31日,杨水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当选为大队支部副书记。从此,哪里矛盾多、困难大,他就出现在哪里。

水道杨村地处一片丘陵中,缺水的问题一直在杨水才的心里翻腾。他深入调查研究,最终得出了“两岗加一洼,岗顶水源差,要找水源处,村头沟嘴挖”的结论,并作出了在村南沟嘴挖5亩大的坑塘,建提灌站,引水上岗,变旱地为水浇地的整体规划。

1964年春节,水道杨村开了一个隆重的挖塘誓师大会,杨水才推着他的小车走上工地。他起五更、熬半夜,泥里来、水里去,带头实干,日夜奋战在挖塘第一线。

当坑塘挖到两三丈深时,碰到了坚硬的石层,给施工带来了严重困难。杨水才从外地借来打井锥,经8昼夜奋战,终于打穿石层,清清的泉水冒了出来。看着满塘泉水,水道杨村的干部群众欢呼雀跃,奔走相告。

为了尽早引水上岗,杨水才带领群众使用“土办法”,制成“土水平仪”“土标杆”,分级测量出了东西两岗的高度。他又根据往年抗旱“群井归一,五龙上岗”的经验,领导群众建了三级提灌站。塘水按照杨水才的设计和规划,欢畅地流向田野,1000多亩岗地得到灌溉。从此,水道杨村结束了干旱的历史。杨水才带领群众开挖的这口水塘被命名为幸福塘。

小车不倒只管推

在挖塘找水的同时,杨水才还推着小车积极投身农业生产,植树造林、兴教办学。从1954年到1966年,他先后被各级、各部门评为“积极分子”“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达14次。多年艰苦的生活和繁重的劳动,杨水才患了肺结核、胃溃疡、肾结石3种疾病。他却说:“病、困难,我都不怕,小车不倒只管推,不把水道杨建设好,我死不瞑目。”

1966年12月4日,他整整工作了18个小时。5日早晨,人们推开杨水才的屋门时惊呆了:桌子上的小煤油灯还亮着,几页稿纸上写着如何在群众中深入开展学习毛泽东著作和进一步建设水道杨的计划。计划还未写完,杨水才披着破棉袄,坐在桌前去世了……

1969年7月13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共产主义战士——记共产党员杨水才同志的光辉事迹》的长篇通讯。同年7月31日,《人民日报》又以《为人民鞠躬尽瘁》为题发表了评论员文章。文章指出:“杨水才同志就是一个为人民鞠躬尽瘁的模范共产党员。”

新闻连连看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许昌优秀共产党人

楚玄(1949—1986),河南禹州人,1966年入伍,196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飞行学员、教员、大队长等职。他曾3次出国执行外训任务,取得了出色的成绩;他处处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从不向组织伸手;他关心同志,曾多次为家中困难的学员寄钱、寄药,几次抢救遇险群众的生命财产。1986年5月19日,他在抢救驻地一名落水妇女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周德聚(1948—1996),1964年12月入伍,196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生前任魏都区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纪检组长。他参加工作30多年来,始终保持着一名共产党员、人民公仆的政治本色。1992年,他被最高检评为“优秀刑检干部”,受到最高人民检察院的通报表彰。1996年5月18日,他因患白血病、脑出血不幸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