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新闻深三度

推动对德合作的“隐形冠军”不断落户

学习太仓,形成发展的“强磁场”

——“对标太仓看许昌”启示录之“学什么”

太仓对德合作的舍弗勒生产线项目。 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地处中原腹地的许昌与处于沿海地带的太仓,因为加强对德合作的共同愿望走到了一起。

不难发现,太仓对德合作以市场为主导,自下而上推进,落户德企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当中不乏数十家“隐形冠军”,政府顺势而为营造良好生态,让太仓成为国内德企集聚度最高、发展质效最好的地区之一;许昌对德合作则以龙头项目带动,政府通过搭建平台成为背后的重要推手。

那么,在对德合作的进程中,许昌都向太仓学到了什么?许昌的对德合作又有哪些特色?

□ 记者 王利辉 张铮

【经验一】 制造业强市,走好生态文明之路

在“太仓样本”中,打造优良环境是首要秘诀。在打造城市环境方面,太仓市位于沿海和长江开放的双结点,是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同时,太仓港有各类泊位52个,国际国内航线80多条,货物吞吐量接近德国最大的港口汉堡港。

该市定位为“上海的后花园”,着力打造魅力十足的“现代田园城市”:道路平坦宽阔,水系岸边绿茵遍地,园区厂房绿树掩映,环境安静宜人。用德国客商的话说,太仓田园城市、宜居宜业的特点,很像德国的小城镇,在太仓投资,既能触及大都市的繁华,又能享受小城的静谧和田园风光。

珠江三角洲各地以制造业立市,均经历过一系列环保战役,也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在佛山,制造业发展始终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脚步。

对标许昌,制造业发展始终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脚步。一手抓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手建设生态文明,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创建全过程,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走出了一条具有许昌特色的创建之路。

【经验二】 实施系统工程,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是衡量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也是投资者考察的关键因素。优化营商环境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河南省唯一一个德国独资项目百菲萨项目220天落地,就是对许昌营商环境优越的生动体现。几天前,百菲萨(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付晓、百菲萨环保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汝闯一行,就加快百菲萨环保科技(河南)有限公司年处理11万吨电炉除尘灰、年产4万吨氧化锌项目建设,推动“铝灰回收利用”项目落地许昌等事宜进行交流洽谈。“来到许昌就想投资,投资后还想追加投资。”在洽谈中,付晓这样评价许昌的营商环境。

其实,许昌的营商环境与太仓“四心秘诀”不谋而合,都阐释了坚持“企业办好围墙内的事,政府办好围墙外的事”,帮助企业解难题、增信心。

另外,太仓的对德合作不是某个职能部门的事情,而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产业、城市、文化等领域,需要多部门协作。许昌对德合作也设置了专门的机构,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为德企发展营造更舒适的发展环境。

【经验三】 智能制造发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当前,智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给产业发展和分工格局带来深刻影响。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是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对于推动中国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中国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实现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太仓工业企业牢固树立提升内涵促发展、技术改造促转型、智能制造促升级的意识,从自身生产、管理、服务等环节入手,实施整体或局部的智能技术改造。

而远在千里之外的许昌,把对德合作作为对外开放主战略,推动“许昌速度”成功嫁接“德国质量”,成为全省对德合作“桥头堡”;许昌立足制造、追求“智造”,点线成面。中德(许昌)中小企业合作区正式获批,成为全国第八个、全省首个获批的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区。

根据建设方案,合作区将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加强“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的对接,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新材料及健康养生四大产业13个细分领域,全面与德国合作,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养工匠人才,推动整机制造业发展,引领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带动工业设计、教育培训、科技金融和知识产权等知识密集型现代服务业同步成长。

【经验四】 拓宽领域,合作范围不断扩大

太仓对德合作已从经济层面延伸到城市合作、文化交流、创新创业等领域。从最具德国特色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到每年固定举办的中德乒乓球赛、足球赛和中德创业大赛,从充满异域风情的德国“啤酒节”到娄东画派、江南丝竹等太仓非遗文化参加德国的“太仓日”活动,太仓通过“绣花”功夫,营造出满足德企发展需要的“德国生态”。

德威科技公司引进德国库克技术和机器人智能自动化生产线,年产100万只镁合金汽车轮毂项目建成投产;大张过滤公司引进德国克林高公司的隔膜滤板反冲洗等技术,破解了生产难题;平煤隆基公司引进德国光伏电池生产技术,推动了转型升级;亚丹家居公司引进的德国迪芬巴赫秸秆板生产线全面运行;森尼瑞公司与德国史太白公司合作设立的施坦贝斯管理与技术(许昌)中心正式揭牌……

许昌通过搭平台、建机制、重交流,对德合作持续提速扩容,涉及投资合作、技术研发、设备引进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经验五】 做大做强,对接交流平台

在对德合作中,太仓与德方交流互动频次明显增加,除了每年一次的德国“太仓日”和“啤酒节”外,中德智能制造产学研合作论坛、中德科技管理研讨会等高端会议也经常在太仓举行。

百菲萨、舒尔茨、克莱斯、阿玛松、奥托容克、史太白等50多家德国企业和机构先后40多次来到许昌;许昌经贸代表团10次大规模赴德交流,120多家有实力、有意愿、有基础开展对德合作的企业赴德考察,开展交流合作。

许昌先后与拉恩迪尔区、伊达尔奥伯施泰因市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关系,以经贸合作为纽带,定期互访交流,推动双方在文化旅游、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发展,国际朋友圈更加广泛。

2007年5月,太仓组建了中德双元制培训中心,对接精密机械产业,引进德国装备制造类职业标准、培训教育资源和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实施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和质量标准,近年来为区域内德资企业定向输送德国标准专业技术人才1200多名,为欧美企业、国企和民企输送高技术人才3100多名,培训企业在职技术人员5000余名。该中心被德国商会认定为中国区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示范基地,成为太仓对德重要窗口。

许昌也学习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先进经验,加强对接交流,提升职教水平。目前,已有许昌学院、许昌职业技术学院与达姆施塔特应用科技大学、中黑森工业大学,许昌电气职业学院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开展职业教育合作,定期组织研学交流活动,学习引进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

新闻 连连看

太仓对德合作的“升级版”

未来,太仓将继续巩固和深化对德合作成果,全力打造对德合作升级版。

1.升级“合作领域”,推动多元化合作。2.升级“合作层次”,推动深度化合作。3.升级“合作内涵”,推动专业化合作。4.升级“合作保障”,推动持久化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