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6年,一个小山村修建了25公里公路,实现了稳定供电、供水;6年,村民开农家乐、经营采摘果园、办民宿,小山村把旅游业确立为支柱产业;6年,年人均收入由不足2000元猛增到12000元,小山村成功摘帽脱贫。这是襄城县紫云镇雷洞村走过的发展之路。沿着这条路,雷洞村不仅实现了脱贫摘帽,而且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近日,“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采访活动在雷洞村开展,省驻许新闻单位和市属新闻媒体的记者近距离感受这座“明星村”的小康生活。
□ 记者 吕正子
【裂变】 小山村脱贫,从水、路、电开始
3年间,雷洞村实现了路面硬化、稳定供电和自来水全覆盖
一个晴朗的夏日,杨胜超漫步在雷洞水库大坝上。举目四望,他的脸上挂满了焦虑:四周的山峰红绿斑驳,绿的是栽种的人工林,红的是裸露的红石山体;老旧的红石屋星星点点地散落在山沟里,一条矿渣铺成的道路从山下一直蜿蜒到山顶,偶有汽车驶来,也是如蜗牛般行驶。
这是2014年的雷洞村。那年,雷洞村成为省定建档立卡贫困村。也是在那一年,杨胜超接任雷洞村党支部书记。与快速发展的外部世界相比,这里像一个被遗忘的角落。雷洞村位于紫云山下、雷洞水库之畔,辖6个自然村,耕地面积554亩,2014年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当时,全村共有人口622人,其中贫困户83户285人;总人口比20世纪90年代少了100多人。该村的年轻男女纷纷“出逃”,老人生病只能靠人抬着赶往县城。
雷洞村必须改变,先从改造基础设施开始。2014年,雷洞村的道路工程首先开工,到当年年底,6个自然村全部通混凝土公路;2015年,雷洞村实施电网改造,变压器由1个增加至5个,实现了稳定供电;2016年,雷洞村实现自来水全覆盖,雷洞人结束了拉水吃的历史。
【摘帽】 做“旅游文章”,打造两张“名片”
农家旅游和采摘旅游,让雷洞村找到了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改造基础设施的同时,雷洞村的村民也没闲着。他们“靠山吃山”,围绕紫云山的旅游业做文章,打造了农家旅游和采摘旅游两张“雷洞名片”。
今年49岁的胡新强是雷洞村较早开办农家乐的村民之一。18年前,紫云山已经很有名。每到节假日,许昌、平顶山的很多游客会来此登山,胡新强就跟着自家大哥做起了农家乐生意。最初,因经营条件简陋,他只是招徕游客到自己家中吃饭。他不仅收费不高,而且做的土鸡、山野菜、面条等家常饭深受游客欢迎。在游客的口口相传中,胡新强的小店逐渐火了起来。到了2014年,在胡新强等村民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开办农家乐。
54岁的耿二峰几年前是贫困户,为了一家人的生计,曾到新疆打工。几年前,他回到故乡,用在新疆赚的3万元钱建了一座8亩大的樱桃园。每年5月,樱桃成熟的时候,老耿的樱桃园都会吸引大批游客前来采摘。同时,他在樱桃园里开起了农家乐。“铁锅炖大鹅”是耿二峰的拿手好菜,游客摘樱桃摘累了,可以马上品尝到鹅肉。仅在2016年,耿二峰一家人的收入就达到了15万元。
也是在2016年,在上级部门的帮助下,雷洞村“两委”和村民齐心协力,终于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雷洞村能摘帽脱贫,离不开村民的支持与参与。”杨胜超说,以农家旅游和采摘旅游为代表的雷洞旅游业,在脱贫攻坚中起到了“挑大梁”的作用。一方面,雷洞村有了产业,找到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另一方面,旅游业还可吸纳贫困劳动力,助力脱贫。
【跨越】 稳住老项目,发展新项目
雷洞旅游走上“特色农家乐+林果采摘+民宿旅游”的路子
雷洞村的贫困村帽子摘了,可脱贫攻坚依旧在进行。雷洞村“两委”继续在旅游业上下功夫,使雷洞村走上“特色农家乐+林果采摘+民宿旅游”的发展路子。
在旅游方面,雷洞村不断提升农家乐的规模和档次。目前,雷洞村共有农家乐34家,每家农家乐年收入为10万元至15万元,既解决了本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又带动邻村闲散人员就业,实现共同富裕。
采摘旅游方面,雷洞村大力发展樱桃、柿子、仙桃、杏、梨、石榴等林果种植。以前,林果运出去卖,每公斤4元左右;现在游客进园采摘,每公斤可达12元。仅此一项,群众收入就实现了翻番。目前,雷洞村种植各种林果1500多亩,平均每亩收入2500多元。
在此基础上,雷洞村开始发展民宿旅游。2019年4月30日,襄城县第一批民宿项目启动仪式在雷洞村成功举办,第一批4户样板房投入运营。当年五一假期,雷洞村便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如今,雷洞村已有16家民宿,深受游客青睐。
此外,雷洞村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改善基础设施。2018年11月,雷洞村成立村办企业——襄城县雷洞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依托紫云山风景区、紫云谷康养基地和雷洞红石文化等发展旅游业,并通过租赁、入股、分红等形式让群众参与进来。同时,该村先后投入400多万元改造、新建道路25公里,并修建了休闲广场,安装了路灯,绿化了村庄,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提升。
【蓝图】 打造吃、喝、玩、带“四字旅游”
吃农家饭菜、喝雷洞老酒、玩紫云山水、带雷洞特产
又是一个晴朗的夏日,杨胜超漫步在雷洞水库大坝上。举目四望,他的脸上带着微笑:周围的山峰全部披上绿装,山风吹过翻起阵阵绿浪;“化身”民宿的红石屋已被修葺一新,崭新的沥青路从山脚一直蜿蜒到山顶,游客三三两两在村中散步,不时拍照留念。这是2020年7月15日的雷洞村。如今的雷洞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人均年收入达12000元,村集体经济年收益达20万元。
“胜超哥,今天晚上到俺家,我又有一坛酒开坛了!”杨胜超转身看去,村民耿培昌正在喊他。耿培昌今年42岁,是杨胜超的邻居。26年前,因为家里太穷,年仅16岁的他独自一人到平顶山打工。2019年,听说老家旅游业发展得红红火火,便决定回乡发展。他开办了一家名为“耿家老酒坊”的酿酒作坊,出产雷洞老酒。“雷洞老酒的酿酒技艺是俺家祖传的!”他说,以前家里的粮食不够吃,没有余粮酿酒;现在条件好了,可以把酿酒的技艺重新“拾起来”,让更多人品尝雷洞佳酿。
“培昌的雷洞老酒,是我们未来发展‘四字旅游’的重要一环!”杨胜超介绍,“四字”,即吃、喝、玩、带。吃,是指品尝雷洞农家乐饭菜;喝,是指饮雷洞老酒;玩,是指看遍雷洞山水;带,是指带雷洞特产。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雷洞村上马了老马洞自然村民宿项目,力争在今年开办43家民宿和农家乐,使6个自然村实现民宿全覆盖。未来,雷洞村计划和邻村合作,打造文化旅游片区,开发“文创”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