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王志鹏 通讯员 田红伟
“过几天就要考了,大家紧张不紧张?”
“不紧张!”
“不紧张就好。拿出平时的水平,大家都没问题。”7月14日,在鄢陵县陶城镇初级中学八年级二班,杨宗浩笑着给同学们加油打气。
“17日,八年级的同学要参加会考,会考成绩会计入将来的中考。”杨宗浩说,这是他在陶城镇初级中学带的第一届学生,希望大家都考出好成绩。
很快,上课铃声响起,学生们纷纷坐好,拿起书桌上的学习资料,认真地开始自习。
杨宗浩迈着略显迟钝的脚步走下讲台,低头观察学生们的学习情况。
你可能想象不到,今年只有33岁的杨宗浩,若非7年前身遭大变,现在应该在苏州为生活和梦想拼搏。
杨宗浩生长在距离陶城镇不远的望田镇望北社区。父亲早亡,他由母亲抚养长大。杨宗浩非常有志气,从小努力学习,立志用知识改变命运,将来让含辛茹苦养育自己的母亲过上好日子。
2005年,杨宗浩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苏州大学。2009年大学毕业后,他在苏州找到了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
一切都向好的方向发展时,2013年夏季的一天,杨宗浩突然感觉身体不舒服,紧急联系朋友后,很快被送进了医院。经诊断,杨宗浩患上了突发性脑出血。他虽然经过及时治疗,但是右半身仍然瘫痪。在苏州医院治疗了一个月,身体好转后,杨宗浩回到老家。高昂的医疗费和后期康复费让他实在难以负担。
一个知名高校毕业的大学生,一个立志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年轻人,就这样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完全击倒了。
“当时,我心里是啥滋味,现在也说不上来。”说起当年的变故,杨宗浩至今都不愿过多提及。从他的表情不难看出,那场大病给他留下了许多痛苦、失落和遗憾。
回到鄢陵老家,杨宗浩花了四年时间才康复。起初,他基本对自己、对生活没有了丝毫希望。幸好强有力的精准扶贫政策和暖心、贴心的扶贫干部,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来到了他的身边。
“我在家养病,母亲的身体也不好。要是没有国家的好政策,俺家真不知道该咋过。”杨宗浩感激地说,精准扶贫的好政策让他和母亲不愁吃、不愁穿,看病吃药还不用自己花钱,一下子解决了生活的难题。
村里扶贫干部更是贴心,帮他解决生活难题的同时,还经常开导他。就这样,杨宗浩郁结的心绪慢慢舒展开来,奔向美好生活的火种再次点燃。
2017年,经过4年的治疗和康复,杨宗浩已基本恢复自理能力,他的母亲病情也基本稳定。村上的扶贫干部经过协调,将杨宗浩介绍到距离望北社区不远的晋庄小学当代课老师。
晋庄小学距离望北社区不远,但每天上课杨宗浩仍需骑车十几分钟。这对于身体刚刚恢复没多久的他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其实没啥,就当骑车是康复训练。”杨宗浩笑着说。
右手不能在黑板上板书,他就利用一切时间苦练左手,直到能用左手写出像右手一样清晰、工整的字迹。
尽管学校知道杨宗浩的身体状况,一周只给他安排了10节课,但是对于杨宗浩来说,一节课45分钟仍然是个不小的挑战。为了不耽误教学,他一天到晚泡在教室里,只在吃饭时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宿舍。一天几节课下来,病腿总是不听使唤,另一条腿也累得酸痛,难以站立。学生们都很理解他,知道老师忍着疼痛上课,都很听话。这让杨宗浩很欣慰。
放学后,杨宗浩也不闲着,时常给留在学校的学生义务补课、辅导家庭作业。忙完这一切,他还要批改学生们的作业,准备明天的教案……放假时,杨宗浩回到家还坚持义务辅导邻居家的孩子。
“可能是我上的学校不错,邻居们都相信我,所以送孩子到这里学习。”杨宗浩笑着说。
经过两年多与学生的相处,他深深爱上了那方三尺讲台。2019年,鄢陵县招考教师,杨宗浩抱着试试的心态报了名。为了顺利过关,他白天上课,晚上学习,经过一个多月的拼搏,顺利考取了正式的教师编制,最终被分配到陶城镇初级中学当老师。
“我打心眼儿里感谢国家的扶贫政策,一定尽最大努力回报社会。”杨宗浩感激地说,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乡村的孩子走出去,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同时,为国家和社会多培养一些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