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孙学涛 通讯员 李启东 乔垒杰
红灯笼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符号之一。在中国人眼中,红灯笼象征合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本庄灯笼制作技艺是中原一带优秀的民间手工技艺,于2019年入选第五批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7月20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已有100多年历史
穿笼、缝制、装笼、粘金条……7月20日,不过年、不过节,长葛市古桥镇本庄村灯笼厂的女工却忙得热火朝天。
“现在,不是过年才挂灯笼,很多企事业单位、美丽乡村把灯笼当成烘托喜庆气氛的必备物品。”本庄灯笼制作技艺传承人本改性说。
本改性今年72岁。谈及本庄灯笼制作技艺,他说,灯笼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他家祖上制作灯笼,起源于1912年前后,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通过口传心授代代相传。
本庄村的老人说,本改性的曾祖父本海潮曾在开封学习灯笼制作技艺,后来传授给本改性的祖父本法河、父亲本狮子。本改性初中毕业后,跟随祖父和父亲学做灯笼。现在,本改性的儿媳妇吴三红跟随他学做灯笼。
本改性善于创新发展。1998年,他研制出灯笼制作新工艺,产品新颖美观、轻便耐用、形式多样、艺术性和观赏性很强,深受群众和客户欢迎。
1999年8月,本改性创办了长葛市民间工艺厂。2005年,他制作的走马转灯获国家专利。2010年,该厂更名为三红灯笼加工厂,产品远销安徽、山东、湖北等省份和美国、法国、马来西亚等国家。近年来,他制作的灯笼参加了灯节、开封菊展、开封灯展、鄢陵花博会、淮阳庙会、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亳州药交会等。
“目前,本庄灯笼制作技艺受到政府重视和支持,灯笼制作产业正朝着品牌化方向发展,已成为本庄村的特色品牌产业。”本改性说。
包括穿笼、缝制、装笼等工序
本改性介绍,传统手工灯笼制作包括穿笼、缝制、装笼、粘金条、缠头等工序。
第一是穿笼。纸灯笼比较简单的形状是球体、立方体或圆柱体,最好用可以弯曲的竹条做成框架,捏成规定的形状,撑开时粗细与上下距离符合要求,稳定、不走样,衔接的地方用细线绑紧。
第二是缝制。灯笼布的剪裁、缝制不是简单的技术活儿。将宣纸或者红布裁成符合骨架的长度,然后在上面绘画、写字。
第三是装笼。灯笼布缝好后套在骨架外。
第四是粘金条。在灯笼外面每根骨架突出的地方粘上金条,装饰灯笼。
第五是缠头。用窄条的仿绫纸上下镶边,既能固定灯笼布,又能让灯笼更雅致、古典。
第六是安装灯笼盖和底座。这样,一个寓意吉祥的大红灯笼就做成了。可以在灯笼里点一根普通蜡烛,也可以用灯泡和电池。
本改性说,现在,本庄有走马转灯、大红灯笼、宫灯、八角灯、折叠灯、刺绣灯等款式的灯笼。宫灯最具特色,配有狮子、龙灯、花车、旱船、高跷等,被广泛用于重大节日和活动。
将不断发展新传承人
“本庄灯笼具有造型美、题材美、色彩美、纹饰美的特点,对于丰富民间艺术宝库具有重要的价值。”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陈若军介绍,本庄灯笼耐用、美观、形式多样,艺术性和观赏性兼具,保护其传统制作技艺具有重要的文化艺术价值。
下一步,他们将加强本庄灯笼制作技艺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建立完善的灯笼制作技艺档案;对传承人加大保护力度,不断发展新传承人;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丰富项目内涵,增强人们保护传统工艺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