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吕正子) 7月21日下午至22日,我市经历了一次强降雨。这场降雨给我市的防汛工作带来了影响。强降雨是否造成市区积水?未来,我市天气状况如何?下一阶段的防汛工作如何开展?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道路积水大多出现在凌晨
7月22日上午,莲城大雨依旧。东城区龙兴路与八龙路交叉口,几名市政工人守在一口打开的篦子井旁。除了防止杂物流入下水道外,他们还放置了警示牌提醒往来车辆。
“雨是从21日下午开始下的,我们当时就赶到重点部位值守!”许昌市东城市政建设有限公司工程部经理徐保建说,因这场降雨,东城区的龙兴路与魏文路交叉口、龙兴路与魏武大道交叉口、南海街与魏武大道交叉口、瑞贝卡大道东段、东城街与学院路交会处、德星路与新兴路交会处6个路段出现积水。他们组织60名防汛人员,在积水路段采取打开箅子井等方式快速排走积水。至当天中午,东城区各积水路段基本恢复正常。
在中心城区,人民路与劳动路交会处、新兴路青竹苑小区门前等“传统”积水点均未出现积水,车辆、行人照常通行。
负责中心城区防汛工作的市市政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养护事业部养护一部经理陈珂说,最大降雨出现在22日3时前后。在中心城区,人民路与劳动路交会处出现了少量积水,但在值守人员的努力下很快排走。
铁西部分路段凌晨也出现了积水,如灞陵路与许由路交叉口、许由路与解放路交叉口西侧等地。市政工人采取用路障封闭积水路段,安装水泵抽升等方式排水。至22日清晨,铁西积水路段基本恢复通行。
国家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的城市防汛工作由市市政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的陈建锋负责。“工农路与阳光大道交叉口南侧有积水,同样出现在凌晨!”他说,积水深度约为10厘米,黎明前雨势减小后,积水已自行排走。此外,许繁路与南环路交会处、五里岗路与南环路交会处也有积水,防汛人员采取加大积水排泄流量等措施排水。
新科技保障桥下不积水
市供排水监管中心泵站管理所全力保障市区7座铁路桥下和1条地下隧道正常运转。“21日下午至22日的大雨中,只有许由铁路桥下出现了约10厘米深的积水!”该所所长李旭东说,积水同样出现在22日3时,黎明前已基本排走。
今年雨季,市区铁路桥下没有出现大规模积水,与众多新科技的应用分不开。市供排水监管中心泵站管理所拥有排水泵站远程监控系统。通过该系统,工作人员可实时监控铁路桥下的交通、积水及排水状况。这套系统由监控中心、通信平台、泵站远程测控终端、计量测量及摄像设备组成,具有数据监测、远程控制、数据存储、信息查询等多个功能。一旦水位达到警戒线,泵站便能自动“感知”,水泵自动运转,防止局部内涝,有效保障市民出行安全。工作人员还在各个铁路桥下安装了水位标尺,在出口处安装了电子提示屏。下大雨时,市民可及时了解桥下水位状况。
此外,该所管理着15座雨污水泵站,年抽升量为950万立方米。该所配备有一台大型移动泵车、一台大型移动发电机,可以在突发汛情时,迅速到达现场抽排积水,排除险情。
未来一周仍有降雨
但强度不大
“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是此次降雨的特点!”市气象台高级工程师王东平说,截至22日15时30分,我市各县(市、区)的降雨量为魏都区77.3毫米、建安区87.6毫米、东城区84.2毫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71.0毫米、开发区58.1毫米、长葛市57.5毫米、禹州市42.3毫米、襄城县76.4毫米、鄢陵县94.7毫米。我市气象监测站点检测到降水量100毫米以上的有8个、50至100毫米的有54个,25至50毫米的有26个。其中,乡镇最大降水量发生在鄢陵县陶城镇,达142.8毫米。大雨和中雨基本上出现在禹州市,市区的降雨强度为暴雨。
王东平表示,22日以后我市的降雨会逐渐减弱。预计未来一周我市的降雨天数很多,但强度不会太大。这对我市的防汛工作无疑是有利的。
我市汛情总体平稳
记者从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了解到,此次降雨,我市的防汛工作总体平稳。降雨期间,相关部门排查发现市区有多个积水路段,及时通过数字城管系统平台派遣至相关责任单位进行限时处置。
鄢陵县南坞镇、陶城镇和建安区椹涧乡的部分农田发生积水。当地有关部门已组织田间排水,具体受灾情况正在进一步统计当中。此外,全市没有发现地质灾害和地下空间受灾情况,水库、河流暂无险情。
我市下一阶段的防汛工作会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措施切实做好监测预警、堤库排查、应急处置、受灾群众安置等工作。
其次,开展防汛工作“回头看”活动,紧盯防汛队伍、抢险物料、险工险段、城市防洪排涝、重要设施保护等方面,对发现的问题跟踪督促整改,做到不留死角、不留空白、不留盲区。
最后,进一步完善防汛抗旱指挥体系和协调机制,紧要时期密切关注天气、水文变化,提高决策指挥和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安全度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