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许昌往事

人文厚重,传奇故事流传多

1997年建成的俎庄村文化大院。

20世纪90年代,俎庄被授予“中州文化村”。

旧时,俎庄村民开展文体活动。本版图片由俎喜臣供图

□ 记者 牛志勇

核心 提示

时光流转,俎姓后裔在在俎庄社区繁衍生息,人才辈出,清代曾有三人中武举。20世纪90年代,俎庄一带的群众文化开展得有声有色,文化部领导前来视察指导工作。村里的文化大院还曾被省文化厅表彰,授予“中州文化村”锦旗。值得一提的是,“俎庄白菜”更是名闻许昌,载入地方史料。

人才辈出,曾有族裔三人中武举

俎姓后裔在许昌繁衍生息,历经870余年,人才辈出。

据史料记载,从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到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的21年中,先后就有20世裔泰平、21世裔成鹤、22世裔清杰3人中武举。“20世裔泰平曾有‘帝师’之称。”据俎庄社区党支部原书记俎喜臣介绍,20世裔泰平中武举后曾在兵部当差。有一天,乾隆皇帝在御花园练习射箭,屡射不中,遂向泰平请教。泰平讲解要领后,乾隆皇帝果然射中标靶。随后,赐其灯笼一对。

这一对灯笼由俎姓后人代代相传,保存完好无损。到了清末,家中大车去许昌城内拉粪,天晚未归。家人放心不下,便点亮这对灯笼前往许州城内接应。守城的官兵大老远看见这对御赐灯笼,以为有要员来到,慌忙报告县令。县令赶紧带着左右出城迎接,待到跟前方知原委,哭笑不得。后将这对灯笼收归衙门代存。

新中国成立以后,俎姓后人更是活跃在各行各业,勤奋工作,出了不少人才。如俎应离于1959年、1961年,两次被评为河南省农业劳动模范;1950年,俎宝顺参加解放军,1951年壮烈牺牲,载入《许昌县志》英烈名录……在政治、军事、教育、商业等领域,同样有大批俎姓优秀人才,奉献着聪明才智。

古柏森森,诉说千年厚重历史

从位于市区文峰路与陈庄街交叉口北约50米、文峰路东侧的“十辈陈庄”牌坊进入,向东行约200米,再向北拐上一条村中小路就能达到著名的三国文化景点八龙冢。墓冢平地突起,28层步梯拾阶而上,冢顶建有一庙,四周古柏森森,长势奇特,翠阴罩地。

如今,80多岁的俎其超老人每天几乎雷打不动地住在冢旁守护。“小时候,这里十分空旷,人们老远就能看到这处墓冢。”俎其超老人说,“风吹过,这些树会发出响亮的‘哨音’。”20多年来,俎其超与这些古柏相伴,为他们浇水、施肥,有着很深的感情。遗憾的是,新中国成立前后,有几株古柏被毁掉了。

八龙冢又称八柏冢,是东汉末年朗陵侯相荀淑的葬处,冢上八棵柏树即为其死后八子所植。荀淑,字季和(公元89年至149年),为东汉颍川郡颍阴(许昌市)人,是战国时期的名儒荀子十一世孙,才高品正,育有八子(时称“荀氏八龙”)。汉代名贤陈寔曾拜访荀淑,两家皆无仆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把酒畅谈甚欢。太史官夜观天象,发现德星相聚,启奏朝廷说,五百里内有贤人聚。后人纪念此事,在许昌小西湖(现西湖公园)筑德星亭,今成胜景。2019年,许昌市古迹遗址研究会等还在八龙冢举办了以“弘扬荀氏家风文化 宣传许昌魅力三国”为主题,以弘扬中华优秀家风文化,增加文化自信背景下许昌文化自信的内涵为宗旨的纪念活动。

1993年,八龙冢被许昌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冢上8棵古柏,如今只剩下5棵。“过去,围绕这一处墓冢向西、向北埋葬着他的儿子,呈扇形状。我小的时候,大家都称荀淑的墓为八柏冢,此外寨河外还有6处‘八龙冢’,高低大小不等,1975年之前还存在。”据俎喜臣介绍,这些墓冢高大,十分醒目。后来,受深翻土地等因素影响,墓冢渐渐被平。随着时光推移,“八柏冢”与“八龙冢”的叫法便合二为一了。

文化厚重,文化大院被省文化厅表彰

如今,在俎庄社区大院紧临文峰路的一侧,墙壁上清晰可见“俎庄村文化大院”的字样。如今,这处文化大院原来的正门已经被封闭,改为“俎庄社区便民服务站”。

“过去,俎庄群众有着舞龙舞狮的传统。新中国成立前,曾有‘两条龙、两头狮子和两台戏的说法’。意思是说,舞龙、舞狮及唱戏曾是乡民们所喜爱的娱乐方式。每到节庆、农闲时,人们衣着盛装,敲锣打鼓欢庆。”俎喜臣说,1993年,文化部领导曾专门来这里视察工作,俎庄被河南省文化厅授予“中州文化村”的殊荣,奖励一面锦旗。“村里非常重视群众文化建设,带头搞文化活动,几乎人人都能登台唱上一段豫剧或者曲剧。”俎喜臣说,为巩固农村文化宣传阵地,活跃农村文化生活,1997年,俎庄村开建新的文化大院,于1997年10月落成。

俎庄社区还保留有两通清代石碑:一通是清光绪24年(公元1898年)所立祖茔碑,另外一通是1912年所立的8世祖近山碑。1998年,由于国道107线拓宽,祖茔碑北移。碑座高约一米,三面封壁,琉璃瓦饰顶,上有对联“祖上贤德昭日月,后世子孙争光辉”,横批为“昭兹来许”。每年俎姓后人都会前往祭奠,提醒自己不忘本根,建功立业,为国家多作贡献。2003年,俎庄由村改为社区。如今的俎庄社区归魏都区魏北街道办事处管辖,辖区内企业众多,人们安居乐业。虽然古寨、“八龙冢”等早已消失,但那些远去的历史和传说已成为一笔丰厚的文化财产,永远地留在了这片土地。

新闻连连看

俎庄白菜曾名闻许昌

据俎庄社区原党支部书记俎喜臣介绍,在许昌,流传过这样的民谣:“襄县萝卜临颍蒜,俎庄白菜一大片。”过去俎庄村土质肥厚,水源充足,适宜蔬菜种植。世代族裔有着大面积种菜的传统,其中尤以大白菜最为出名,俗称‘四坯白’。俎庄白菜个儿大、无丝、甘甜,无论是熘、炒、炖还是凉拌,味道都很鲜美。

据传,早在明代,俎庄白菜曾被列为贡品。每年到了收获的季节,俎庄方圆一带的菜贩带着大车小车前去拉菜。白菜遍野,棵棵丰硕,如翠似玉。俎庄白菜虽然价高但卖得很快,就连周边村子种的白菜也都打着“俎庄白菜”的旗号售卖。计划经济时期,俎庄的白菜曾供市政府等单位,市场上还要凭券限量购买。不过随着城市发展,俎庄的土地被大量征收、占用,2000年以后,渐渐无人再种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