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好大一棵树·分类

600余年古槐栖身农耕文化园

建安区苏桥镇西张社区的老槐树

□ 记者 李嘉 文/图

建安区苏桥镇西张社区有一棵古槐,树龄已有600余年。古槐饱经风霜,虽然主干早已中空、开裂,但生命力顽强,每年都会发出新枝。树下的旧庭院被改成了农耕文化园,展示着传统的农耕历史风貌和生活形态。古槐见证了人们居住环境的改善、时代的变迁。

古槐栖身文化园,居民对它很敬畏

7月24日,记者来到位于建安区苏桥镇西部的西张社区。该社区的主街宽阔、整洁。在热心居民的指引下,记者找到了位于该社区中部的农耕文化园。园子内有一棵老槐树。它是园子内唯一的树。老槐树有三层楼高,顶部虬枝盘曲,主干需要3个人才能合抱,下半部已中空,形成了一个大洞。最茂密的树枝略向西北方向倾斜,树干上挂着一块牌子,介绍了树龄等信息。古槐长势良好,树冠郁郁葱葱,树干粗壮。其虽然有数百年树龄,但是有新枝生出,看起来生机勃勃。

“古槐长在我们社区,为我们带来了福气,大家把它当成‘自家人’。我们社区还有一棵300年的槐树,有一抱多粗,主干早已中空、开裂,老枝断裂、脱落,仅有几根细枝开枝散叶。”79岁的社区居民杜迎甫说,这两棵大树许多年前就是这个样子,没啥变化。

据社区居民介绍,他们以古槐为荣,都对古槐心存敬畏,从来不动古槐的一枝一叶。秋天槐豆落地,居民很少捡拾。

“三张”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

“西张社区有张、杜、李、白、霍等姓,杜姓人最多,约占60%。”闻讯赶来的西张社区党支部书记杜福囤介绍起该社区的历史。西张社区和相邻的东张社区、小河张社区以前被称为“三张”,东边有一条小洪河。

相传,明朝洪武年间,张姓兄弟三人和杜姓兄弟三人由山西洪洞迁入,因思念故土,在当地种下不少槐树。他们的后人开枝散叶,在小洪河东边的一条沟两侧建村。沟西称西张村,也叫菜园张;沟东称东张村;小洪河旁的村子称小河张。

“我们这里曾经是有名的盐商聚集地,有盐店院,还有马客驿站,很热闹。”杜福囤说,西张社区的传统产业有农业、制酒业、编织业、木材加工业、运输业和养殖业等。这里文化底蕴深厚,曾有豫剧团、越调团和曲剧团。

“我们又被称为‘北三张’。城南的椹涧乡也有‘三张’,被称为‘南三张’。”杜福囤说,老辈人说,西张社区的张姓人原来姓“章”,后来张姓人太多,索性改“章”为“张”。

建设农耕文化园,留住乡村记忆

“2019年,我们以老槐树为基点建设了农耕文化园。老槐树旁边的青砖瓦房名为乡愁馆。”杜福囤说。推开乡愁馆的大门,迎面的墙上挂着毛主席像,旁边古朴的大方桌上并排放着马灯、气灯、煤油灯等。

“‘西张人’有编席的手艺。我们编的席用料好、做工细、图案美,销量非常大。谁家办喜事时能买到一领西张产的席,那是很有面子的事。”杜福囤抚摸着席上的图案向记者介绍。

谈到建设农耕文化园的初衷,杜福囤说:“现在,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好多农具被淘汰了。我希望把这些传承下去,留住乡村记忆。”有了这个想法后,他立马付诸行动:召开党员会,发动党员、群众捐款,对院子进行整修……于是,接下来的几个月,社区党员辗转于乡野,将全村的农具、老物件收集起来并逐一陈列在园内,让这些被遗忘、尘封的“古物”有了安定的“家”。

古老淳朴的民风、不断失传的农耕工艺、“三张”的故事,都在这座农耕文化园生根发芽。人与人、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古槐屹立于此,注视着这座充满乡愁记忆的农耕文化园,见证着村落的变迁和社区的发展。

好大一棵树

第92期

树种:国槐

树龄:600余年

地址:建安区苏桥镇西张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