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游泳是不少市民喜欢的消暑方式。位于东城区莲城大道南侧的饮马河畔公共泳池自2016年开放以来,每年夏季都有不少市民前去戏水、游泳。在人们尽情戏水时,安全问题大意不得。那么,该泳池现状如何?为确保游泳者安全,管理部门采取了哪些防溺水措施?市民需要掌握哪些防溺水技能?7月27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 记者 樊倩影 文/图
提前清底、消毒,安全设施齐全
7月27日17时许,饮马河畔公共泳池浅水区,不少孩子在家长的陪伴下嬉戏。他们有的套着游泳圈,有的拿着水枪,水花不时溅起,欢笑声不绝于耳。该泳池深水区,一些成年人正在顺着泳道游泳。旁边的空地上竖着几块提示牌,上面印有“此水域深2.5米 生命只有一次 游泳注意安全”字样。此外,提示牌上还挂着救生圈和救生衣。正在值班的安全劝阻员站在岸边,观察着水中的情况。
“孩子放暑假了,我经常带他到这里游泳。这里不仅有更衣室和公共洗手间,还有安全劝阻员,安全设施齐全,保障措施完善。我们在这里游泳很安心。”市民张芳说。
2015年,我市相关部门在饮马河的滩地上建设了这处公共泳池。2016年5月起,该泳池每天6时至11时30分、16时至21时30分免费向公众开放。该泳池深水区水深超过2米,可以供成年人游泳;浅水区水深不超过0.6米,孩子们可以在其中畅游。
“7月中旬以来,平均每天来公共泳池游泳的市民有300人次。”许昌市市政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东城区水系项目负责人吴珂说,为了让市民玩得放心,他们6月中旬就完成了该泳池的清底工作,并用专用消毒剂对其进行了全方位消毒。
安全劝阻员每天24小时巡视
“这位大姐,请看好您的孩子!”7月27日18时许,28岁的安全劝阻员杨晓果看到一位女士坐在岸边玩手机,放任5岁左右的女儿在浅水区玩水枪,上前提醒道。
杨晓果告诉记者,来此游泳和戏水的市民,以成年人和10岁上下的青少年居多。
“入伏以来,每天17时后,市民就会扎堆来游泳。人流量大了,安全弦要绷得更紧。”杨晓果说,为了避免溺水等事件发生,14名安全劝阻员分两班每天24小时不停巡视,一方面提醒人们遵守该泳池的规定,另一方面及时对溺水人员进行施救。
“大多数游泳者能够遵守该泳池的规定,但也有少部分人不遵守,劝导难度大。”杨晓果回忆说,有一天23时许,他和同事在巡视时,发现3名喝过酒的年轻人欲下水游泳。他和同事苦口婆心地劝说了好一阵子,直到要拨打110报警,对方才不情愿地离开。
“21时30分清场后,该泳池边的灯熄灭。这时候喝了酒下水游泳,无疑把自己置于非常危险的境地。”杨晓果说,饮酒后,意识变得模糊,反应比较迟钝,不能正确判断水域存在的各种危险。此外,饮酒后身体燥热,进入水中易导致手脚抽筋,发生溺水事件的概率很大。
“游泳虽能消暑,但安全问题大意不得!”杨晓果提醒前来游泳的市民,饮酒后以及心脏病、高血压、传染病患者不能下水游泳,未成年人禁止进入深水区游泳,1.2米以下儿童和65周岁以上老人下水时一定要有家人陪护。
游泳、戏水时要注意,“六不一会”记心间
“游泳戏水夏日到,偷偷下水不得了;擅自结伴不能保,大人陪护不能少;没有救援不要去,陌生水域不可靠;水性差的不救人,安全六不别忘掉。”这是防溺水童谣,也从侧面反映了“六不”的重要性。
“防溺水,市民尤其是中小学生要把‘六不’记心间!”许昌市红十字蓝天救援队队员李印选说,“六不”即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熟悉水性不擅自下水施救。
此外,市民还要做到“一会”,即学会基本的自救方法。市民在游泳时如果溺水,千万不要慌张,要放松全身,让身体漂浮起来,将头露出水面,用脚踢水,防止体力丧失;同时大声呼救,引起周围人的注意,以便其前来救援。游泳者如果在水中突然腿部抽筋,无法靠岸,要立即呼救。如果发现有人溺水,不要贸然下水施救,应立即大声呼救,并拨打110报警。
李印选说,利用救生圈对落水者进行施救时,施救者要一只手握住救生圈的救生绳,另一只手将救生圈抛在落水者的下游方向,以便落水者拿到,注意不要把救生圈扔在落水者身上。施救者也可以将救生绳系在栏杆上,两手抛救生圈。
█ 短评
预防溺水,不要让水变成亲人的眼泪
□ 王婵
每年暑期都有一些年轻的生命因溺水事件意外陨落。面对频发的溺水事件,我们不应该只扼腕叹息,而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共同构建起一道防溺水的生命屏障,让溺水事件不再重演。
首先,家长要增强防范意识。家长要尽到监管责任,确保孩子安全。一些家长谈水色变,但禁止游泳无异于堵源截流。正确的方式应该是疏导,让孩子掌握游泳的基本技能,从而在源头上最大限度地杜绝和减少溺水事件的发生。
其次,学校要加强安全教育。学校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增强孩子的防溺水意识,让孩子掌握溺水预防、溺水自救等知识。尤其是农村的孩子,更需要及时到位的学校安全教育填补家庭安全教育的空白。
最后,相关部门要履职尽责。水利等部门要多设立醒目的防溺水安全警示牌,并及时检查、修缮河湖水系的安全防护设施,消除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