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新闻深三度

移步换景,建安遗风润无声

莲花湾游园的卷轴小品典雅、精美。

春水桥下的人物浮雕栩栩如生。

市民在文化竹简景墙前品读古诗《观沧海》。

许昌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三国文化的传播和影响最深远长久。护城河自环通以来,沿岸设置了上百处浮雕,以水脉映射文脉,达到游河、看景、领略文化韵味的效果。这些浮雕好似有生命,将三国历史向市民娓娓道来。公式 记者 毛迎 文/图

乘“红船”畅游护城河 赏精美浮雕

炎炎夏日,碧波荡漾、荷叶田田的护城河成为许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护城河环通工程中,不少改建、新建的桥梁和护城河两岸装上了漂亮、大气、彰显汉魏文化的汉白玉护栏。每一个护栏上都雕刻着栩栩如生的图案,有汉魏风格的马车、编钟、人物、祥云、莲花等。

在护城河环通工程中,我市共在河道两侧设置了100多块浮雕,分别在“中立交”连通点、小西湖与西护城河连通点、北关桥等处。其中,安装在“中立交”连通点的34块浮雕最有代表性。7月28日,记者在这里看到,古香古色的“红船”一艘接一艘地驶过,不少游客拿着手机、相机对着河道两侧的浮雕拍照。

“中立交”连通点全长182米,由原人民电影院前明渠、劳动桥、中国银行前明渠和建设桥4段组成。原人民电影院前明渠右侧石壁上有一块“迎帝都许”浮雕,描述了曹操迎汉献帝来许的故事,是“中立交”连通点浮雕故事的开端。其他浮雕分列河道两侧,每一块都描述了一个发生在许昌的三国故事,是许昌三国文化的集中体现。

在春秋广场附近,记者采访了刚刚坐船游玩上岸的市民梁英。她说,护城河河道两侧有很多浮雕,有的在岸上看不到。“在岸上看和在船上看感觉不一样。坐在船上,这些浮雕就像一幅幅动态的画面在眼前一幕接一幕地出现,许多历史故事像放电影一样在眼前一闪而过,给人一种惊喜连连的感觉。乘船游护城河,我感受到了许昌深厚的三国文化底蕴,受益匪浅。”

春水桥下有8块浮雕,上面的人物是曹操的四大谋士和四大廉臣。西关桥下有“曹刘论势”“关公挑袍”“曹操赐马”“曹操稳军心”等浮雕,将东汉末年的纷争描绘得栩栩如生。

莲花湾游园,卷轴小品描绘华彩建安

南护城河与东护城河交汇处的莲花湾,是护城河中荷花最密集的地方。

在护城河环通工程中,莲花湾游园进行了改造。其中,最吸引眼球的是6个卷轴小品,因形如古代卷轴而得名。它们整体为圆柱形,通体呈白色,每个都绘有图案。

据了解,这些卷轴小品直径1米、高3米,基干为直径300毫米的混凝土立柱,表层为1.2毫米厚的不锈钢板,图案采用激光蚀刻技术绘就,并涂刷了黑色氟碳漆。其中,5个绘着“许州十景”,1个绘着展现三国文化的《华彩建安》和《金戈曹魏》。《华彩建安》描绘的是一些士大夫模样的人手捧书简,似在欣赏诗作,旁边是若隐若现的宫殿。《金戈曹魏》描绘的是骑骏马的将军并排而立,身披甲胄的士兵挺戟立在将军左右做冲锋状。

许昌博物馆也有《华彩建安》和《金戈曹魏》两幅图,是以大型浮雕的形式呈现的。设计师通过象征的笔法、写实的造型展现了曹魏时期的文治武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清虚桥旁,竹简景墙彰显“建安风骨”

“《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7月28日,在北护城河清虚桥东侧约100米处,一座大型文化竹简景墙吸引着路人的目光。一名带着孩子散步的中年女子在此驻足,诵读这座文化竹简景墙上的文字。

这座文化竹简景墙两面分别刻有曹操的《观沧海》和《龟虽寿》,样式古朴、颇有特色。

曹操留下来的作品虽然数量不多,但质量很高。《短歌行》通过对酒当歌,抒发了建功立业之情;《薤露行》与《蒿里行》记录董卓兵乱期间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情怀。

《观沧海》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著名学者沈德潜称其“有吞吐宇宙气象”。该诗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

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以风骨遒劲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

这座文化竹简景墙采用古朴典雅的形式彰显了“建安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