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新闻深三度

护水护绿,身居闹市享清欢

护河工在护城河上工作。

河湖水系智慧管理平台可以对护城河实行24小时全覆盖监控。

记者 张汉杰 文/图

护城河不仅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而且成为我市的窗口和名片,赢得了各方称赞。

城市之美在于水。那么,你知道我市是如何呵护这份美的吗?

近日,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从一线忙碌的护河工,到背后的河湖水系智慧管理平台,近年来,我市在水生态管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让水润莲城的美景常在、常新,福泽百姓。

水上护理,一天工作七八个小时

盛夏,市民纷纷走出家门,坐上“小红船”畅游护城河,享受着夏日的清凉。

7月27日7时许,今年56岁的韩海灿骑着电动车从城南准时来到了护城河边。韩海灿并非一名游客,而是一名护河工,主要负责南护城河上漂浮物的打捞工作。在南护城河春水桥附近的码头上,他穿好救生衣,喝了几口开水,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然后登上一艘黄色的小船,匆匆离开了码头。

这条船上除了韩海灿之外,还有他的搭档黄银良。今年53岁的黄银良负责划船,韩海灿负责打捞河里的杂物。韩海灿将网兜对准杂物扣下去,或从侧面将杂物捞起来。网兜里的杂物有时候倒不出来,韩海灿会用手抓出来,将其放入垃圾桶。

“除了中午两个小时的吃饭、休息时间之外,一天当中我们要在船上度过七八个小时。”韩海灿说,他平均每天巡回保洁五六趟,确保没有树枝、塑料瓶、塑料袋、水绵等漂浮物。

水上作业不比岸上,夏天热,冬天冷,工作条件比较艰苦。

“累不累?我是脚累心不累。为啥,这景美啊!我管这段是护城河最美的一段,看着心里舒服。”韩海灿说,这里春天有樱花、紫薇花,夏天有荷花,秋天有桂花。水里有鱼。“有鱼有荷花,水就活了。”

“我们有一个奖罚制度,每月干得好的员工,发奖金和船票。干得差的员工,得在每月的全体员工会议上作检讨。如果连续几个月考核成绩不达标,将会被辞退。干得好能够得到更多的实惠。”韩海灿说。

监控覆盖,智慧管护无死角

“清洁人员请注意!南护城河西段的二级平台上发现垃圾,请立即前去清理。”当日10时许,韩海灿身上的对讲机突然响了起来。他回复后立刻赶到现场清理了垃圾。

这项指令是从我市的河湖水系智慧管理平台发出的。当日上午,在市区建安大道旁的一栋办公楼内,一堵巨大的“电视机墙”伫立在一间宽敞的办公室中。“电视机墙”是一块完整的屏幕,同时播放几十个摄像头的监控画面,宛如一只巨大的“复眼”。

工作人员张浩坐在控制台前,盯着屏幕上的每一个细节。突然,他定格一个画面,并将之放大,仔细观察后用对讲机发出了指令。

这里是河湖水系智慧管理平台。从2015年这个平台建立到现在,张浩一直在这里工作,熟悉各项流程。他说,该平台借助“互联网+”思维,对护城河进行管理。

“具体地说,就是以安装在河岸的固定摄像头、巡查人员、河道保洁船上的移动摄像头为触手,通过信息化的传输方式,将数据传入智慧市政控制中心,由该中心工作人员对信息进行处理。”

张浩向记者演示了可360度旋转的摄像头。“护城河内共有监控点位63处,每处的摄像头监控半径为280米,面可放大27倍,全河实行24小时全覆盖监控。园路上的烟头、碎屑均清晰可见。”张浩说,“监控平台发出的指令还可远程开关水闸,提高水闸的管理效率,准确地测定河水流速、流量等数据,并实时回传。”

与时俱进,新技术解决“老”问题

市护城河管理中心有“节假日应急预案”启动机制、“防溺水演练机制”。每逢重大节日和夏季,应急预案都会启动。

“蛙人水下作业技术在全国是比较先进的技术。2019年8月3日,市护城河管理中心解决水下老旧污水管道破损问题时,在我市实施了首例蛙人水下作业。”市护城河管理中心主任李鑫说,蛙人身穿全封闭潜水服潜入8米多深的井中进行水下作业,并使用特种水泥对井墙进行封堵,不仅迅速解决了老旧污水管道破损的问题,而且解决了普通人无法下井或下井后沼气危及生命的难题。

通过人员在岗数字考勤管理系统、河道远程视频语音系统、车船定位监控系统,无人机高空监控技术、蛙人水下作业技术,我市实现了对护城河“八位一体”综合管护,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管护质量,解决了管护工作成本高,管理被动、粗放等问题。

我市近年来在河湖水系的管护上下足了功夫,相继出台了《许昌市市区河湖水系供水调度管理办法(试行)》《许昌市市区河湖水系管理考核奖惩办法(试行)》《关于加强水系连通工程环境保护和管理的意见》等文件。

李鑫说,下一步,他们将持续加大对护城河的管理力度,使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欢”的诗情意境,进一步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质、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