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许昌往事

双拥名城故事多(上)

倾城之爱,军民共育双拥花

7月28日,全国拥军模范吴新芬及其丈夫王俊景和应征大学生在一起交流。 记者 牛书培 摄

编者按

7月中旬,省双拥办发布《关于对拟命名表彰的全国双拥模范城(县)、爱国拥军模范单位和个人的公示》,全省共推荐全国双拥模范城(县)18个,许昌榜上有名。

1992年,许昌市获得河南省第一个全国双拥模范城。许昌市已连续5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全市先后涌现出全国“爱国拥军模范”赵趁妮、30年如一日为官兵服务的“老妈妈拥军服务队”、“全国最美拥军人物”吴新芬等一大批双拥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把双拥当作一种文化来尊崇,许昌的双拥传统源远流长;把双拥当作一项事业来推进,许昌的双拥工作成效非凡;把双拥当作一种品牌来打造,许昌的双拥创建成为城市的闪亮名片。

□ 记者 王利辉

【倾城之爱】

这座城市,用最高礼遇向英雄致敬

“我活了76岁,没见过这样的人山人海。这是一座城市,为英雄送别。”7月30日,在市区八一路,头发斑白的“老许昌”赵运海提起4年前的往事,依然记忆犹新。

2016年7月20日16时20分,运送维和烈士李磊、杨树朋灵柩的车辆抵达许昌,20余万名百姓向载有烈士灵柩的灵车行注目礼,表达哀思和敬意。15公里的路程,车队足足开了1个小时。

听闻烈士“回家”,学校师生来了,的哥、的姐来了,公司职员来了,医护人员来了,退伍老兵来了,社区干部来了……道路两侧人山人海,却没有喇叭响,没有嘈杂声。人们冒着酷暑列队等候,秩序井然,只为看英雄最后一眼,送英雄最后一程。

20余万名市民迎接维和烈士“回家”的背后,是莲城大地对烈士的尊崇、对子弟兵的热爱,是这座双拥名城与部队“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良好军政、军民关系的又一次真情绽放。

“老百姓自发到街头迎接英雄,井然有序,这样的场景震撼人心,也将军民鱼水深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没想到许昌老百姓对英雄的感情这么深,没想到市民的素质这么高,没想到当地军民关系这么融洽。”谈及在许采访的所见所闻,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记者温晓菁连用了三个“没想到”。

当运送英雄李磊、杨树朋灵柩的车队到达京港澳高速公路许昌收费站时,这里挤满了前来为烈士送行的群众。街道两旁的人潮,从头望不到尾。

“忠魂归来”“芳烈长存”“为国尽忠”“英雄,一路走好”……一条条黑底白字的条幅不时闪过,质朴的话语满含许昌人民对维和烈士的崇仰之情。

有满头白发的老者,在家人的搀扶下,颤巍巍地站在路边,抹着眼泪,翘首以盼;由退伍战士组成的队伍,统一向行进车队敬军礼,表达最崇高的敬意;不少孩子在家长的带领下,冒着高温目送车队,为他们心目中的英雄送别。

“广大市民表现出的大局意识、爱国情怀、拥军热情、文明风尚,蕴含着满满的正能量,是一笔弥足珍贵的城市财富。”市委书记胡五岳说,“这是对英雄的崇敬,也是拥军工作的体现;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也是文明素质的彰显。”

【鱼水之情】

这座城市,诞生了无数动人的拥军故事

对英雄的倾城之爱,源于这座城市与部队官兵的鱼水之情。走进许昌,你能随处感受到浓郁的拥军氛围,发现无数动人的拥军故事。

解放战争时期,为了赢得和平和自由,许昌人民倾其所有全力支前,在郑州战役、开封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中出资出力,参加支援前线的工农有7万余人。

人民解放军在许昌休整期间,许昌人民积极开展拥军活动,除了腾房、送水、送粮外,还为他们洗衣服、洗袜子。

许昌地区共有1.5万多名热血男儿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跟随主力部队打过长江,参加东南、华南、西南的解放战争,出现了父送子、妻送夫的感人场面。

抗美援朝时期,面对祖国的召唤,许昌人民积极响应,共捐款113700亿元(旧币),购买“河南2号飞机”和“许昌2号”大炮,捐献战斗机15架、高射炮1门、大炮1门。7000名许昌青年踊跃参军。在这场保家卫国的战争中,620名许昌优秀儿女英勇献身。

在和平建设时期,许昌更是一片“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热土。

八一临近,魏都区北大街道办事处杨根思拥军社区的工作人员黄雅佩和几名同事一起为开展的一系列拥军慰问活动跑前忙后。

杨根思拥军社区位于城区西北角,因驻许某部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得名,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拥军基层社区。走进杨根思拥军社区大院,绿树成荫,宽敞整洁,拥军便民服务大厅、军民联络站、维军社会法庭服务站、拥军志愿者服务站、矛盾调解服务站等站所一应俱全。

“我们的工作重点和着力点是以主动服务体现党和政府的拥军工作。”黄雅佩说,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教、医、保,部队有什么样的需求,拥军社区就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在许昌,26个社区双拥工作站落户城区,96个“军人家庭服务中心”遍布各乡(镇、办事处),103个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的法律咨询服务站共接待法律咨询2569人次,调处纠纷322件。

双拥潮涌,鱼水情深。拥军,已成为许昌一个耀眼的文化景观。

【融合之路】

这座城市,叫响了闻名全国的拥军口号

你也许不知道,“视军队如长城,把军人当亲人”“视人民如父母,把驻地当故乡”,这些振奋人心的拥军口号就是源于许昌并闻名全国的。

1992年,我市获得河南省第一个全国双拥模范城。1990年至今,许昌市已连续5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连续8届获河南省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

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国防建设、经济建设一盘棋思想,把双拥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来抓,把双拥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列入党委、政府年度工作计划,写进市委、市政府工作报告。

为保障部队快速机动,许昌将部队机动需求纳入“畅通工程”布局,相继修建7条国防道路、5条营区进出道路。全市高速公路服务区都预留了部队装备停靠、补给位置;铁路沿线建有重型装备和物资装运平台,为“铁甲劲旅”搭设了快速通道。

为切实解决随军子女的上学问题,许昌市打破看成绩和区域界限,随军子女可以跨学区到全市最好的学校就读。2012年以来,全市共安排部队官兵子女上百人到各中小学上学。

在落实优抚安置政策方面,许昌市每年拨专款1100万元用于老复员军人的定补,并且主动征求部队对安置的意见,听取转业退伍军人对安置的要求,协调解决安置中遇到的矛盾,较好地达到了部队、个人和接收单位“三满意”。

为帮助家庭困难的驻许官兵缓解经济压力,自2016年开始,我市全面开展爱国拥军固长城活动。许昌市财政列入预算,每年都拿出30万元资金,用于救助部队困难官兵,每年都有100名家庭困难的现役军人得到救助。这项活动已经连续开展4年,在驻许官兵和他们的家乡产生了良好的反响。我市的拥军热情随之传遍祖国四方。

“除到部队慰问外,市委、市政府还采取多项措施,给予驻许部队及退役军人莫大的精神鼓励和关怀,让人想起来心里总是暖洋洋的。”“全省最美退役军人”陈鑫垒告诉记者。

新闻连连看

“许昌舰”

2017年5月,我国一艘新型导弹护卫舰交舰入列,正式加入人民海军战斗序列。该舰被命名为“许昌舰”。城舰同名,血脉相连,荣辱与共。许昌舰入列,为许昌双拥工作赋予了新内容,是军地关系的又一次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