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7月27日,在市区天宝路,警车开道,一辆辆从信阳市固始县抗洪一线驶回的军车有序行进,闻讯赶来的市民向车上的人民子弟兵挥手致以崇高敬意。10天前,驻许杨根思部队接到命令,紧急奔赴抗洪抢险一线,在圆满完成史灌河新台子大堤封堵管涌等任务后,返回驻地。
7月30日,市四大班子领导分组慰问驻许部队广大官兵,详细询问部队建设和官兵工作、生活情况,并送去慰问金、慰问品,对驻许部队多年来关心支持许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多年来,在八一前夕看望慰问子弟兵,是我市开展的一项“规定动作”。
“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在五度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的许昌大地上,“双拥”之花正越开越绚丽,越开越烂漫。
【威武之师】
感人最是迷彩影 危难时刻显身手
“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歌曲《为了谁》,让许昌人民记住了驻许部队官兵在急难险重时刻的身影。
为积极参与地方建设,许昌军分区联合驻军制定了“拥政爱民公约”,许昌军分区领导每年两次召集驻军各部队军政一把手,商定支持地方建设规划。
2014年8月,许昌遭遇严重干旱,水利工程普遍蓄水不足,地下水水位普遍下降6—10米,全市450万亩秋作物普遍受旱。驻许某部派出官兵300余人及大型机械,清理疏浚白沙水库东干渠灵井段,将泉店煤矿排水向东引至史堂、李庄等村,让上千亩耕地从“望天收”变成“水浇地”。
驻许官兵还利用消防车为受灾群众送去生活用水,持续至旱情结束。在一次次抢险救灾中,驻许部队先后出动兵力18000多人次、车辆2000多台次,参加抢险救灾26起,救出遇难群众592人,
“哪里有五角星,哪里就闪耀着党的光辉;哪里有迷彩服,哪里就有人民群众的安宁。”近年来,驻许部队官兵踊跃开展军民共建活动,主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在扶贫帮困、捐资助学、慈善募捐、义务献血、敬老助残、文明创建等社会公益事业中,在反恐防暴、安全保卫、水系治理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充分发挥突击队和生力军作用,谱写了一曲曲忠实履行使命的赞歌,与人民群众结下了牢不可破的军地“血肉情缘”。
人民军队爱人民,人民军队为人民。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以来,驻许部队官兵累计出动近5万多个劳动力,先后参建、援建许昌市政建设项目60多个,参加运粮河整修、护城河清淤工程、南水北调、107国道文峰路段修筑等20多项大型工程项目建设,以实际行动树立了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的良好形象。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时间不断向前,军民鱼水深情不断加深。驻许部队官兵始终把驻地当家乡,把人民群众当亲人。
【双拥之歌】
担当奉献动真情 拥军模范传佳话
7月25日,在杨根思部队营区,出现了“老妈妈拥军服务队”成员活跃的身影。
1990年2月,“老妈妈拥军服务队”队员袁雪云在一次军营慰问活动中,发现有的战士还在用透明胶布“补衣”。从此,她和几名街坊自发成立了“老妈妈拥军服务队”,利用周末开展服务:为战士缝补因训练而磨破的衣服,为刚进部队想念家人的新兵做心理辅导,邀请战士们到家里做客,排练秧歌与战士联欢……30年来,这份“母爱”早已成为驻许官兵不可或缺的生命滋养,这支爱心队伍也壮大到30多人,年龄最大的83岁,最小的52岁。
八一前夕,“最美军嫂”、禹州市妇联副主席吴新芬和丈夫王俊景一起来到驻禹部队,与部队官兵一起座谈交流。
吴新芬出生在安阳农村。怀着对军营的向往和崇敬,从高中起,她利用课余时间给边防官兵写慰问信。1993年年初,她与正在西藏某部服役的禹州籍军人王俊景成为笔友。1997年10月,王俊景执行任务时不幸被高压电流击倒,双臂高位截肢,左腿严重烧伤致残。1998年3月底,辗转得到消息、已经参加工作的吴新芬来到王俊景身边,尽心尽力照料他。
2002年8月,吴新芬克服重重阻力,与王俊景结婚,并有了爱情的结晶女儿王甜甜。吴新芬爱国拥军的事迹经过报道后,迅速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感动了无数国人。她也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军英雄模范代表大会八一奖章,成为“2007感动中原人物”。
赵趁妮,禹州市郭连镇张涧村,先后两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1984年被授予“全国爱国拥军模范”称号,全国妇联授予她“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1987年,赵趁妮把儿子刘同宾送走参军不久,就遭遇婆婆、丈夫等4位亲人相继病故的重大不幸。为了让儿子安心服役,她强忍悲痛,封封家书报平安,独自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赵趁妮的6个子女中3人当过兵,孙辈8人4人当过兵。
从1978年到2013年,赵趁妮始终情系军营,成了战士们共同的“妈妈”。每年八一建军节,赵趁妮都要在亲人的搀扶下,到部队看望、慰问官兵。1998年9月,她赴湖北参加抗洪抢险的驻许某部官兵返回后,自费购买30箱苹果送到营区。2003年,78岁的赵趁妮挤火车到江苏徐州某部给战士们作报告。在左眼近乎失明的情况下,她每年为新入伍的战士纳鞋垫。2012年春节前夕,因为担心新入伍的战士想家,她给禹州籍600多名新兵每人寄了一封信,随信还给每名新兵寄去两双鞋垫。
“老妈妈拥军服务队”、全国爱国拥军模范赵趁妮、“当代好军嫂”吴新芬……莲城大地,见证着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拥军爱民故事,奏鸣着一曲又一曲深情的军民鱼水赞歌。
【创新之路】
鱼水情深润古城 兴办实事固长城
许昌是双拥工作出亮点、出经验的地方。近年来,我市继续坚持发展创新,积极探索创建活动新载体,实现双拥工作新突破。
以“四光荣”活动为平台,帮助广大复退军人创业就业。根据形势要求和转业、复员退伍军人现状,近年来,经过积极探索和论证,我市在全市广大复退军人中开展了“发扬光荣传统,珍惜光荣称号,再创光荣业绩,争做光荣公民”的“四光荣”活动。目前,全市已建立了20个退伍军人创业示范基地。全市共有近6万名复退军人参加了“四光荣”活动。河南省委办公厅、省双拥办、省复退军人问题小组办公室向全省转发了许昌市开展“四光荣”活动的做法。
集中解决驻军官兵住房难问题。市委、市政府投入8000万元在东城区建设“长城家园”住宅小区,800多名官兵喜迁新居。河南省军区将我市的做法作为典型事例在全省推广。
开展军营相亲大会活动。为使驻许部队未婚官兵安心服役,市双拥办积极筹措,举办了“相约军营·融合发展”军地联谊活动,100多名地方女青年和100多名官兵报名参加,最终数十名男女青年现场牵手成功。
全市102个乡(镇、街道)都成立了“军人家庭服务中心”,村委会(居委会)和大的厂矿企业成立了1800多个“拥军优属送温暖小组”,帮助驻军和军属解决实际困难。每年春节和八一期间,各部门、各单位和地方的一些文艺团体都组织人员到驻军营区进行慰问演出,深受官兵欢迎。
双拥花开格外香,在许昌这片热土上,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欢歌此起彼伏、经久不息。“双拥”的赞歌响彻整个许昌大地!
新闻连连看
榆林军民桥,见证军民情
提及建安区榆林乡,很多许昌人并不陌生,因为这里出产的“榆林小米”“小籽白”远近闻名。去过榆林乡的人都知道,在该乡岳庄村南颍河上有一处地标性建筑——军民桥,是军民共建的方式建成的。如今,横跨在颍河上的军民桥,成为当地独特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