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建军节当日,我从柜子里找出一本棕色的旧相册,里面有一张我和战友的合照。照片上身着军装的小伙子个个英俊帅气。这张照片是我退役时拍摄的。42年过去了,我对全连为我送行的情形记忆犹新。虽然现在他们都已是爷爷辈了,可那些一起训练、一起拼搏的日子是我心中最美好的回忆。”
讲述人:吴立新 记者:张汉杰
凭着一腔热血,从军报效祖国
1938年,我出生于禹州市鸠山镇王村大队吴楼村。我们兄妹四人,我排行老二。上初中那会儿,我每天要步行30多公里去县城读书。因为家境贫困,我初一没读完就辍学了。
我那时才15岁,本该坐在教室里享受琅琅读书声,然而受生活所迫,不得不辍学出去打工。没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坐在教室里学习是我一生的遗憾。
我辍学那会儿正值白沙水库兴建,我就报名参与了工程建设。由于年纪小、个子低,我干不了重活儿,当了一名计划员,给工人们计算工量、发工资。随后,我回到村里当了一名会计员。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军人梦,我也不例外。1956年,18岁的我开启了新的人生。当时,部队到我们村招兵,对军旅生活充满向往的我欣然报了名。然而,当时家里缺乏劳力,父母不愿意让我去参军。后来,我跟父母多次沟通,才劝说他们允许我当了兵。
退役时全连为我送行
1956年3月,我有幸成了一名坦克兵。我是一名炮手,主要负责瞄准和射击。参军之后,我被派到江苏一所坦克学校学习、训练了一年。训练时,我最怕遇到热天。那时的坦克车缺乏制冷设备,热得让人无法忍受。
参军一年后,我被派到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半年之后,战争结束,我随军回到河北某驻地。随后,我转至北京某驻地。让我最难忘的是,服役期间,我有幸作为代表参加了1959年的国庆大阅兵。在1959年国庆大阅兵中,首次亮相的33辆国产59式中型坦克格外引人注目,是当时世界上较先进的中型坦克之一。
1978年3月,我退役了。我在部队服役22年,虽然有些恋恋不舍,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每年都会有老兵退伍、新兵入伍。新兵为部队灌输了新的血液和力量。当时,我们连队得知我退役后,为了欢送我特意拍了这张合照。这张照片凝聚了我们22年来并肩作战、一起拼搏的战友之情。
退休后发挥余热
我退役后回到许昌,在当时的许昌安装公司工作1年后,被调入许昌市中级人民法院,1998年退休。
军人品质刻心间,退休之后我仍发挥余热。我加入了许昌市老干部城市管理督导团。许昌市老干部城市管理督导团由离退休干部组成,以“不要报酬、不要待遇”和“不忘自己是人民公仆、不忘自己是共产党员、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两不要、三不忘”精神为根本,协助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强城市管理、创建文明城市。
这些年,作为市老干部城市管理督导团二分团的一名组长,我时刻关注民生,积极参与城市管理,专找城市各个角落的不文明现象,协调督办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由于工作积极性高、效果良好,在许昌市老干部城市管理督导团年度工作会议上,我被评为2019年城市管理督导“先进个人”。
时下,许昌正在巩固“创文”成果,我继续参与城市管理,积极建言献策,为许昌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真正做到退伍、退休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