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关注

跨境电商,加速打造外贸新格局

□ 记者 王利辉 张铮

8月4日,中德跨境购物中心局部。 记者 牛书培 摄

“着力扩大内需、提振消费,促进三产服务业健康发展,鼓励外贸企业转型升级,多策并举促进经济企稳向好。”

——摘自胡五岳在市委七届十一次全会暨全市领导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核心提示

许昌一向重视发展外向型经济,稳住外贸“基本盘”对许昌来说尤为重要。

今年以来,我市连续出台一系列支持外贸发展、稳定企业生产经营的政策。上半年,全市进出口50.61亿元,其中出口44.77亿元,进口5.84亿元;全市跨境电商进出口(含快递包裹)48.3亿元,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量位居全省第二。

政策发布支持外贸企业稳定发展

今年以来,许昌市商务局牵头,联合许昌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许昌海关、中国人民银行许昌市中心支行、许昌市税务局印发《关于应对疫情期间支持外贸企业稳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减小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市外贸企业的影响。

1.支持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鼓励生产型外贸企业积极研发适合国内市场的优质产品。

2.支持外贸企业与品牌商协商出口转内销产品涉及的知识产权授权,加强专利申请和商标注册的指导服务。

3.积极协助办理出口转内销产品涉及的强制性产品认证(CCC认证)。

4.用足用好出口信用保险政策,将2019年出口额在300万—600万美元之间的外贸企业纳入出口信用保险政府投保范围,在2020年年底前省财政对统保保费补贴比例提高到80%的基础上,市财政再给予20%的保费补贴。

5.召开线下线上产品对接会、云展会,举办直播大赛等,助推优质外贸产品销售。

6.加快申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继续举办发制品跨境电子商务大会,积极申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加快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

人物故事“借道”网络做好外贸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大家的工作节奏。有多年外贸经验的杜荣卿也如坐“过山车”一般,经历了外贸行业的跌宕起伏。

3月份,刚刚复工复产的杜荣卿和他的团队敏锐地意识到,只有更好地抢占阿里巴巴国际站的流量红利,才能打赢“翻身仗”。杜荣卿带领他的团队,积极发力阿里巴巴举办的3月新贸节,仅一周就签订了43万多美元的订单。

“实际上,3月新贸节我们有100多万美元的成交额。有些订单是隐性的,是线上试单,需要长期跟踪、维护,才会有明显的效果。”杜荣卿说。

在杜荣卿看来,3月新贸节取得的成绩离不开企业过硬的产品优势和服务能力。这也是许昌靓发的核心竞争力。

时针转回2000年。当时,互联网刚兴起,杜荣卿下海创业。初期受资金限制,其先在阿里巴巴平台上注册了免费个人账号,发布供求信息。经过五六年打拼积累了一些客户后,其于2006年8月正式成立了许昌靓发。

为了打造产品优势,杜荣卿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白手起家到规模扩大,再到应对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杜荣卿觉得自己从不是孤军作战,背后是政策扶持。

典型做法 与阿里巴巴合作,紧抓跨境电商直播的机遇

越来越多的企业借助跨境电商,批发转零售,寻找新的增长点。据跨境零售电商平台速卖通统计,从3月起,在该平台开店商家数量同比增加超过100%。

除销往海外之外,一些外贸企业开始尝试出口转内销,借助电商平台打开市场。多家电商平台开辟了出口转内销专区,助力外贸企业拓宽线上销售渠道,吸引了超过10万家外贸企业入驻。

我市广大外贸企业迎难而上,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快速发展是一大亮点。跨境电商企业发挥无接触、交易链条短等独特优势,为应对疫情冲击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稳外贸的重要力量。

不久前,在东城区跨境电商产业园一楼大厅,由阿里巴巴国际站主办的许昌市跨境电商直播活动启动。市商务局党组书记郑璐应邀为许昌发制品行业代言,全程英文直播,给全球客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阿里巴巴国际站为何启动许昌市跨境电商直播活动?探究原因,郑璐说,许昌是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发制品集散地和出口基地,发制品年产值达到308亿元,出口产值达129.32亿元。

尤其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仅今年5月份,假发行业在阿里巴巴国际站的日均流量就比去年同期增长85%。

许昌外贸企业把握跨境贸易的新时机,通过跨境直播等,把握跨境贸易新机遇,改变当下出口模式,实现外贸出口额快速增长。

部门声音

提升服务,解决外贸企业发展难题

外贸回稳得益于一系列稳外贸政策的出台和落实。特别是国家在完善出口退税、增加外贸信贷投放、加大出口信用保险支持等方面支持外贸发展,切实为企业纾困解难,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除了用好税收政策外,我们还争取省级外经贸专项资金800万元,支持我市重点外贸企业、受中美贸易摩擦和疫情影响企业稳定生产经营,提振信心,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市商务局外贸科相关负责人李晓敏说,该局帮助我市外贸企业申请支持资金449.77万元,申报出口信用保险项目7个,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扩大进出口业务。

我市组织许昌豆宝宝食品有限公司、许昌优加粮食品开发有限公司、河南云特智能服装有限公司参加“外贸精品、首惠购中原”展销活动,帮助企业拓展国内市场,减小疫情对企业的影响。

“下半年,我们健全贸易摩擦和预警机制,及时发布疫情防控期间国际贸易风险提示,对贸易纠纷早发现、早处理。对受疫情影响无法如期履行或不能履行国际贸易合同的,支持企业向贸易促进机构和全国性行业组织申请出具相关事实证明,帮助企业最大限度减小损失。”李晓敏说。

经受住疫情带来的“压力测试”后,许昌对资本、项目的磁吸力更强,也为全球投资者提供了巨大商机和合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