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孙学涛 通讯员 李启东 张磊
卢钧是唯一使用姓氏命名的钧瓷瓷种。其釉色古朴典雅,有“唯卢钧可与宋钧相媲美”之称。100多年来,卢氏艺人对近代钧瓷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2016年,传世卢窑钧瓷烧制技艺入选许昌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8月3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百年传承,已至六代
酷暑时节,位于神垕镇市场街中段的卢家世代钧窑,窑火正旺。传世卢窑钧瓷烧制技艺第五代传人卢俊岭、第六代传人卢占召,一如既往地守在窑炉前,用心叩问万千窑变。
卢俊岭生于1954年,其高祖卢振太是公认的清末恢复钧瓷的奠基人。卢振太原籍是河南密县,少年随父逃荒,来神垕定居,与同胞兄长卢振中当陶工兼务农业。1879年,兄弟二人在田间发现许多瓷片,捡回询问老人,得知其为钧瓷残片,便决心烧制钧瓷。
卢振太过世后,他的儿子卢天福、卢天增、卢天恩兄弟三人继承父志,改进配釉方法和窑炉结构,使“断档”的钧瓷重获新生。后人称之为“卢氏三兄弟”,是为“钧瓷世家”。
卢天福抚育了两个儿子,长子叫卢广同,次子叫卢广文。卢广文精通钧瓷配釉和烧制方法。1956年,他与陶瓷专家沈明阳密切合作,经多次调试釉料比例,创制出新型搅红釉;继而研制出鱼肚白、朱砂红和蓝釉带彩斑等,使钧釉配方技艺有了新突破。
卢俊岭的父亲卢正兴系卢广文之子,为第四代传人。卢正兴先后在神垕镇公私合营豫西瓷厂、国营禹县神垕钧瓷厂工作,专门研究恢复烧制钧瓷。他为钧瓷的恢复和发展呕心沥血40余年,不但全面继承了卢窑钧瓷烧制技艺,而且在卢钧的恢复和发展中不断创新。
第五代传人卢俊岭自幼受父辈影响,随父亲卢正兴学习成型、配铀、烧成和制匣钵等烧制技艺。1995年,他建成卢家世代钧窑,带着儿子卢占召、女儿卢凯歌专心致志地烧制卢钧。
第五代传人卢改、卢玉梅,以及他们的后辈闫站立、闫芸萱、闫战敏、张津源、芦笛、卢晓辉、卢冰等,均致力于传世卢窑钧瓷烧制技艺的传承与弘扬。
技法多变,独具特色
“钧瓷烧造从选料到烧成需要72道工序,主要分坯胎制作、匣钵制作、入窑烧成三大步骤。卢钧也遵循这些烧制规程。”卢俊岭说,烧制卢钧,原料要选取阳坡黏土,釉料加工采用撇釉和沟碾方法。在造型方面,卢钧一般以手拉制坯,代表作品有盘、钵、碗、瓶、花盆等。
卢俊岭介绍,卢家祖上所创窑型以堰壁窑、馒头窑为主,因用风箱扇火,所以也称风箱窑,所烧出的作品被称为“炉钧”。因姓氏为卢,也称卢钧或卢瓷。后来,“卢钧”与“炉钧”概念基本相同,专门用来形容卢家创烧的这个瓷种。
烧造卢钧的燃料原以柴为主,后柴、煤兼用。烧制工艺有支柱、支钉、垫饼祼烧,后多采用匣钵装烧,一钵一器或一钵多器。
卢钧常给人以浑厚之感,窑变效果突出,以红釉、月白釉、蓝黑釉为主,作品常常呈现珍珠点、蟹爪、龟背等纹饰。
卢家世代钧窑的常用底款有卢家钧窑、卢家世代钧窑、卢家五代钧窑、火神卢等。
传承弘扬,任重道远
“传世卢窑钧瓷烧制技艺烧造的卢钧品类丰富,端庄大气,风格鲜明。”禹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志军说,经过几代人的辛苦探索,卢钧已成为卢家一个响当当的金字招牌。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钧瓷艺人加入烧制卢钧的队伍。
“传承弘扬传世卢窑钧瓷烧制技艺任重而道远。”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陈若军说,拓宽生产性保护,研究已发现的卢家窑遗址和相关器物,科学认知这一技艺的特色、价值,更清晰地梳理这一技艺的历史渊源,需要“非遗”保护工作者和传世卢窑钧瓷烧制技艺传承人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