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新闻深三度

吸烟有害,科学认识烟草文化

位于襄城县八七广场的毛主席视察纪念馆 资料图片

《“八·七”歌》歌谱 资料图片

聂长宏展示许昌曾经的烟标。 记者 孙学涛 摄

我市出版的部分关于烟草的书籍 资料图片

襄城县自明代天启年间开始种晒烟叶,烟草文化应运而生,并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中原大地传播、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有关烟草的传说、诗歌、农谚、俗语、烟标、影片等,丰富了烟草文化。2008年,襄城县被命名为“中国烟草文化之乡”,并建立了“中国烟草文化研究基地”。吸烟有害健康,烟草文化需要科学理性认识。

记者 孙学涛

传说、诗歌、歌曲、俗语

8月5日,市烟草专卖局原党委书记、《许昌烟草志》《许昌烤烟八十年》主编聂长宏说,许昌有关烟草的民间传说,有《“烟王”传说》《坟上一棵草》等。据《许昌烟草志》记载,许昌有关烟草的诗歌至少有6首,其中一首是:

英美帝国真猖狂

英美帝国真猖狂,跑到许昌开烟行。

一到烟叶开炕后,洋人贴条传四方。

大车拉,小车推,背背挑挑到许昌。

街巷等卖十多天,人畜冻死又冻伤。

好难挤到烟行里,压级压价压重量。

划烟的,真赖孙,应值一毛划三分。

过磅的,更赖孙,二十四两称一斤。

开款的,赖小舅,一元只给九角六。

三压两扣卖了烟,眼含泪水心发酸。

1950年9月下旬,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兼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校长周世钊赶赴北京参加国庆观礼时路过许昌,作了一首诗:

过许昌

野吏闻曹操,秋风过许昌。

荒城临旷野,断碣卧残阳。

满市烟香溢,连畦豆叶长。

人民新世纪,谁识邺中王!

许昌的种烟农谚既有《十二个月烤烟农事活动》、讲述怎样烤出优质烤烟的《烤烟优质高产》,又有讲述炕房建设的《炕房建设、烘烤》:

时间不等人,烟熟不等炕。

宁叫炕等烟,不叫烟等炕。

许昌有关烟草的歌曲,有《使命》《“八·七”歌》《烟乡之歌》等。

许昌有关烟草的俗语,如果不经“老师傅”解释,现代人几乎不清楚其含义:打烟,指的是采摘烟叶;烟炕,指的是烤房;喝风洞,指的是烤房地洞;扎把,指的是将烟叶分级绑成捆;打台,指的是将烟叶摆放整齐成台。

毛主席视察纪念馆

毛主席视察纪念馆位于襄城县八七广场,占地面积8.7亩,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该馆共有五个展厅:瞻仰厅、百名将军题词厅、馆藏书画厅、毛泽东革命实践厅、襄城烟草厅。

62年前被毛主席接见的儿童李八七,现在是毛主席视察纪念馆顾问、义务讲解员。

2013年7月,毛主席视察纪念馆被中共许昌市委宣传部确定为“许昌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3年10月,被襄城县纪律检查委员会确定为“襄城县廉政教育基地”;2015年1月,被中共许昌市委组织部确定为“许昌市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育基地”。此外,其还是许昌市烟草专卖系统职工教育培训基地。

烟标收藏

聂长宏说,许昌烟区开始生产以来,烟厂把卷烟商标作为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力求设计出具有鲜明特点和欣赏价值的烟标。新中国成立前,许昌保存下来的烟标很少。

新中国成立后,许昌累计有五六百家烟厂,使用烟标1200多个。这些烟标取材广泛、含义隽永、姿态独具、风格各异,题材大体有植物、动物、山水、名胜、地名、人物、古建筑、文物、兵器、农机具等。其中,涉及植物的有兰花、美菊等,涉及动物的有金牛、羚羊等,涉及山水的有嵩山、大香山等,涉及名胜的有山海关、西湖等,涉及地名的有小召、襄城、平顶山等,涉及人物的有颍考叔、苏武等,涉及古建筑的有天宝宫等,涉及兵器的有炮车、战斗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