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王志鹏
8月5日,我市组织开展脱贫攻坚成果展示建安区集中采访活动。此次集中采访活动,聚焦建安区灵井镇、苏桥镇、小召乡、椹涧乡、榆林乡等5个乡镇的产业扶贫发展状况,充分展示了建安区产业带贫、产业助贫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
家门口挣工钱,
幸福溢满贫困户的脸
在苏桥镇东张社区的幸福院里,在小召乡许昌一顺农业和朱庄村花草特色扶贫基地的大棚里,在椹涧乡西耿村的扶贫蔬菜基地和许昌耘禾农业的芦笋包装车间里,在榆林乡“心农业”梨园和格鲁克综合示范园里,每一名贫困户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满足的笑容。
更加让人感到欣喜的是,部分贫困户不仅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帮扶下脱贫,而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在小召乡朱庄村花草特色扶贫基地大棚里工作的朱军锋,疫情防控期间不仅向一线抗疫人员捐赠口罩,而且主动申请到疫情防控点执勤。他在扶贫干部的鼓励下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经党组织研究、同意,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椹涧乡西耿村脱贫户安红海在金融扶贫政策的帮扶下,在市区光明路开了一家面粉店,还在村里承包了两个蔬菜大棚,年收入七八万元。如今,安红海让村里的两个贫困户到他的大棚里打工,成了远近闻名的脱贫致富带头人。
扶贫是企业的责任,
有能力就要全力以赴
“我们村通过发展社火道具产业富了起来。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带领村里的贫困户脱贫致富。”灵井镇霍庄村党支部书记霍军政信心十足地说。
记者当日走访的企业,都将带贫助贫当成了自己的责任。“公司+农户+贫困户”的发展模式,为企业拓展了发展空间,增强了企业的发展能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为村里提供了稳定的集体收入,让村里有能力、有底气为村民和贫困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贫困群众通过土地流转、金融扶贫政策的帮扶在企业入股,每年有稳定的收益,平时可以在企业打工挣钱。
这些带贫企业必将为贫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脱贫致富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由此可见,产业扶贫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作用突出、成效长远。
提升产业能力,
带动群众稳定增收
榆林乡主抓扶贫工作的纪检书记霍慧琪说:“我们乡共有5个规模比较大的带贫基地。其中,格鲁克综合示范园和许昌德欣农业开发公司的带贫人数都超过了100人。”
建安区扶贫办副主任武书锋介绍,2017年以来,建安区投入产业资金12624万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269个,涉及全区238个村,打造了特色种植、特色加工、电商流通、畜牧养殖等七大扶贫产业,发展扶贫企业114家,以“龙头企业+社区工厂+贫困户”“龙头企业+产业扶贫基地+贫困户”“生态旅游+贫困户”“电商+贫困户”等带贫模式,带动1029户2676名贫困群众实现了稳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