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认为万物皆有神灵,山有山神,河有河神,城隍则是庇护城市的神。城隍庙是祭祀城隍的庙宇。
禹州是座古城,其城隍庙规模庞大、建筑众多,殿宇的装饰美轮美奂。古时,它是一个宗教场所;近代,它成了经济文化交流之处;如今,它迎来了维修保护工程;未来,它将继续与这座古城相伴。
沧桑古庙坐落于怀远门内
禹州古称阳翟,清代为散州,属开封府管辖,下辖新郑、密县二县。禹州古城北依具茨山脉,东控禹东平原,东南有柏山护卫,西南有三峰山为案,西望嵩岳诸峰,中间有颍水。古城的城垣基本呈正方形,东、西、南、北各开一门。其中,南门为朝阳门,北门为拱辰门,东门为含春门,西门为怀远门。如今,四座城门早已不复存在。
怀远门内是西大街。西大街西段路北坐落着一组庄严宏伟的古建筑,便是禹州城隍庙。
城隍,原指城墙和无水的城壕。自周朝开始,人们臆造出城隍神。从宋代起,城隍开始人格化,各地多把在此为官、抵御外侮、做过善事的死去官吏奉为城隍。“古人修建城隍庙,无非是想借助城隍的‘神灵’消灾祈福!”禹州市文物管理处副主任教凤麟说。
禹州城隍庙的始建年代不详,现存的关于它的史料记载,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钧州州判龙济对该庙进行重修。后来,明清两代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翻修和扩建。最后一次翻修在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是禹州知州李树基主持的。
古建筑群现存16座建筑
城隍庙的大门紧闭,从西侧的小胡同进去,就绕到了城隍庙的院里。这是一个南北宽、东西窄的长方形院子。院子的南端是一座戏楼,东西两侧是两排厢房,北端是一座大殿。院子中堆满了水泥、沙石等建筑材料,大殿前摆着脚手架,戴着安全帽的工人散落在各个角落施工。
“工人们正在实施的是禹州城隍庙维修保护工程。”河南龙源古建公司的李庆友是该工程的现场负责人。据他介绍,城隍庙现存山门、戏楼、城隍殿及卷棚、寝殿、东西廊房、财神殿、九龙殿、药王祠等16座建筑。他们对这些殿宇进行维修,第一原则就是保持原有样式。“在城隍殿卷棚的一根石柱上,我们还发现了一通碑刻,上面有正德十年四个字。”他说,城隍庙殿宇上的砖雕、木雕都异常精美,惟妙惟肖,是珍贵的文物。
城隍庙中,戏楼是一座比较有特点的建筑。文物部门判断,戏楼南北两侧两座建筑的风格、结构特征、施工工艺等均有较大差异,非同一时期所建。戏楼南侧的建筑为明代以前的风格,北侧的建筑为清代中期以后的风格。戏楼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被西街小学占用,拆改现象比较严重,但主体木构架还保持原样。
曾是文化商业活动之所
城隍庙现在只剩下一座主院。据《禹州故城》一书记载,晚清民国时期,它有东跨院和西跨院。东跨院是八蜡庙,民间称为“灶爷殿”。民国时期,东跨院被改为戏园子;新中国成立后,被一家企业占用。西跨院北端原有一座太尉庙大殿,后来曾作为民众教育馆和图书馆。1928年,整个西跨院成为中山公园。
跨院被征用,主院被赋予了社会功能。新中国成立前,主院的前半部分成为百姓活动的场所。每年自正月初一五更唱“起年戏”祭祀起,主要节日都唱大戏。庙内常年香客如云,热闹非凡。酒楼、茶肆、小吃摊儿客人云集,说书、耍猴、算卦、杂耍、拉洋片、打拳卖艺者很多。戏楼前以北至大殿前是京广洋货棚的经营场所。事实上,城隍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禹州文化和商业活动中心。
2006年,禹州城隍庙被省政府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