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视机、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市民的娱乐消费方式日益多样化,到电影院看电影不再是大众休闲娱乐的首选。市区几家有名的电影院经历了从被热捧到被冷落的过程。许昌上百名电影工作者对此更是感慨良多。
记者 张莉莉
1995年前,电影市场一派繁荣
《少林寺》热度空前,一票难求
现年57岁的王天喜是市工人文化宫副主任,已经在市工人文化宫工作了39个年头儿,先后做过电影院服务员、放映员、售票员和经理,见证了许昌电影市场的沉浮。
“我从小在电影院长大,18岁就到市工人文化宫上班了。那时候,娱乐项目不多,电影很火爆,一张票两三毛钱,是真正的大众消费。1982年1月,国产片《少林寺》上映,热度空前,一票难求。”王天喜告诉记者,当时,因为害怕熟人要票,电影院的职工看见熟人不得不躲着走,在家有人敲门也不敢应声。从6时到24时,几家电影院循环放映《少林寺》。跑片员风雨无阻地奔波,忙得不亦乐乎。
“除了《少林寺》外,一些战争片也很火,如《南征北战》《铁道游击队》《烈火金钢》等。很多企业、学校组织职工、学生包场看电影,排队进场的观众浩浩荡荡。”王天喜说,放映员两班人三班倒。放映室里有三台机器,其中一台备用。“1990年,我们引进立体声音响,打造了全市第一家立体声豪华影院——主看台对面有一个主音响,两侧各增加了两个重低音音响,周围增加了32个环境声音响,观影现场感、带入感非常强,效果震撼。我们上映的第一部立体声影片是《黑楼孤魂》。”
1995年,成龙主演的动作片《红番区》引发一轮观影热潮,市工人文化宫门口张贴的巨幅电影海报非常吸睛。随后,美国大片《真实的谎言》上映,在市工人文化宫电影院放映10天,场场爆满,17万余元的票房打破了纪录。
由门庭若市到门可罗雀
河南省电影业2000年改制
“形势最好的几年,市工人文化宫干部、职工没有过过春节,正月初一上午都要放映电影。平时,为了满足广大市民看电影的需求,我们经常晚上十一二点才下班。大家干劲儿非常足,一年到头没有假期也毫无怨言。”王天喜回忆,电影院还为企业提供包场服务,放映过的影片有《孔繁森》《离开雷锋的日子》等。
原许昌县委礼堂放映员李东生说:“我做了几十年放映员,对这一行很有感情,觉得唯一亏欠的就是家人。那时,节假日我基本上都是在电影院过的,几乎没和家人一起过过一个完整的年。”
红火的电影市场从1995年开始滑坡。随着电视机的普及,音像业的迅速发展,盗版影片充斥市场,电影不再一家独大,电影院由门庭若市变得门可罗雀。为了适应新形势,市工人文化宫购进大型投影仪,办起激光电影厅,昼夜播放激光影片,但收益并不乐观。
市电影公司曾是我市唯一的影片发行单位,2000年由事业单位改为企业,2004年组建许昌永盛文化娱乐有限公司。
许昌永盛文化娱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蔡志军介绍,1998年5月,美国大片《泰坦尼克号》如巨浪般冲击国产片,让观众见识了好莱坞大片的威力,电影市场出现全国性大滑坡。
2000年,我省电影业进行体制改革。从“计划”走向“市场”后,省电影公司不再给各地市供片,市电影公司彻底“断粮”。在这种形势下,我市几家电影院只能靠放录像维持。
生机重现,电影上映有了档期意识
《甲方乙方》开启了国产贺岁片市场
2001年,《音像市场整顿规范方案》出台。全国集中开展整顿规范音像市场专项行动,压缩规模小、经营混乱的音像制品经营场所,关闭录像放映场所,给沉寂的电影市场带来了契机。
2003年7月1日,春秋大剧院率先加入河南奥斯卡有限公司院线,实行电脑售票。银河影都斥资80万元更换了机器设备、座椅,扩建了7间小厅,并培训从业人员,提高服务质量,向现代“电影量贩”方向发展。
“档次上去了,票价也高了,却再难找回当年万人空巷的景象。”王天喜说,多年来被含糊地称为“事业”的电影,逐步向“产业”转型。
2003年年初,张艺谋高举商业电影大旗导演的影片《英雄》,创造了国内市场2.5亿元票房的神话。影迷的目光从进口大片转回国产片。
蔡志军告诉记者,2003年后,以“提升竞争力”为导向的发行领域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主流院线基本实现数字化放映,电影上映有了档期意识。
1997年,冯小刚推出中国内地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开启了国产贺岁片市场。随后,越来越多的知名导演加入执导贺岁片的行列,诞生了《夜宴》(2006年)、《满城尽带黄金甲》(2007年)、《赤壁》(2008年)、《叶问》(2008年)、《狄仁杰之通天帝国》(2010年)和《龙门飞甲》(2011年)等影片。华语大片逐渐成为开拓电影市场的重要类型。
另外,《集结号》(2007年)、《建国大业》(2009年)、《风声》(2009年)、《十月围城》(2009年)、《唐山大地震》(2010年)等主旋律商业大片也赢得了不少票房。商业片、主旋律片、艺术片三足鼎立的格局开始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