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提及“爱卫”一词,许昌人可能感到既熟悉又陌生。它的全称是爱国卫生运动。日前,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发布《全国爱卫会关于2019年国家卫生城市(区)和国家卫生乡镇(县城)复审结果的通报》,重新确认许昌市为“国家卫生城市”!
事实上,我市的爱国卫生运动早在1952年就轰轰烈烈开展了。2001年,我市创“三城”拉开大幕。经过不懈努力,2008年12月,许昌市摘得“国家卫生城市”殊荣。半个多世纪以来,许昌爱国卫生运动有着怎样的故事,给这座城市和百姓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下一步,我市爱国卫生运动的重点在哪里?本期《许昌往事》为读者讲述许昌爱国卫生运动的变迁。
【追溯起源】
开展反细菌战,68年前许昌成立清洁队
提及爱国卫生运动,不少人可能感到既熟悉又陌生。世界卫生组织曾将这项运动称为“新中国的卫生奇迹”。那么,“卫生”前面为何冠以“爱国”二字?该运动是什么时间开始的?
“如今,冠以‘爱国’二字的大规模群众性运动应该只剩下爱国卫生运动了。”8月13日,许昌市爱卫办副主任刘振岭说。2013年,他曾获“河南省爱国卫生先进个人”荣誉称号,非常熟悉爱国卫生运动工作。
追溯爱国卫生运动的起源,要从1952年说起。这一年,抗美援朝战争正在进行。在朝鲜战场上,美军发动了细菌战。在抗议、控诉和揭露美国细菌战罪行的同时,志愿军在中央领导下迅速开展了反细菌战防疫工作。1952年3月14日,政务院召开会议,成立了以政务院总理周恩来为主任的中央防疫委员会。一个规模空前、在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指引下开展的防疫卫生运动,在全国城市、乡村广泛地开展起来。
翻开许昌市档案馆的馆藏档案,人们会发现:1952年之前,许昌城区的清洁卫生主要靠发动群众打扫,垃圾和粪便则由私人粪场收买、清运。1952年,全国开展反细菌战的爱国卫生运动,许昌市人民政府组织以集粪为业的市民,在市卫生科领导下成立了许昌市清洁队,负责城区粪便垃圾的统一清运。1959年,市环境卫生管理处成立,许昌老城区有了专业的清扫保洁队。
“我父亲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许昌环卫系统上班。那时,他是一名掏粪工。”68岁的冀丙祥老人退休前在我市环卫系统工作。一个架子车、两个粪桶、一根扁担、一把淘粪勺、一把大扫帚,一身灰布衣总散发着“职业臭”——这是他对掏粪工永远难忘的印象。
1984年,冀丙祥来到市环卫处肥料队,成为一名普通工人。当时,许昌有南、北两个粪场,每天冀丙祥都要拉着架子车去公厕清掏粪便。那时候,公厕大都是旱厕,他就提着两个铁桶,拿着粪勺去清掏,然后倒入架子车上的油桶里。“手上、衣服上粘上粪便是常事,倒粪便时一不小心还会溅到脸上、嘴上。”冀丙祥说,清掏完粪便,他们要拉回到粪场做肥料出售给近郊农民。粪场气味很大,夏天蚊蝇乱飞,一般人受不了。
如今,许昌中心城区方圆五百米内就会有一处公厕。公厕实行星级评定,由专人管理,干净、整洁,有的还配备有空调、电视。清理污物的工具也从架子车变成了真空吸粪车……抽上来的污物被直接运到有机物处理站,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时代故事】
响应“除四害”,交老鼠尾巴成“作业”
爱国卫生运动开始后,全国各地先后开展了“除四害”、改水改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创建健康城市等工作,群众广泛参与其中,取得显著成效。
“爱国卫生运动当年开展得轰轰烈烈!”70多岁的市民王东法退休前曾在魏都区城建局等部门担任领导职务,参与并见证了我市的爱国卫生运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许昌积极开展‘除四害’。早期的‘四害’指的是‘鼠、蚊、蝇、麻雀’。后来麻雀被‘平反’,四害变成了‘鼠、蚊、蝇、蟑’。”王东法说,“那个年代,机关、厂矿、学校、街道经常号召人们开展各项卫生活动,并且有一系列检查和评比措施,‘除四害’就是重要内容之一。打老鼠是‘除四害’的第一任务,上学要交老鼠尾巴‘作业’。”据王东法回忆,以前许昌老城区、近郊,人们居住的房子多是草房、土坯房,老鼠容易藏身其中。“为了捉老鼠,全家总动员,将捕鼠笼、老鼠夹、鼠药放在老鼠经常出没的地方,捉到后将老鼠尾巴剪掉。然后,孩子会将其包好交到学校,表现好的会受到表彰。人们拍苍蝇用的是自制蝇拍,拍死的苍蝇会被装入瓶中上交有关部门。”
如今,细心的市民会发现,市区文会街有一位售卖杂货的老人。其摊位上有老鼠药、捕鼠笼等物品。虽然少有人问津,但这些东西曾经风靡一时。
“小时候家里有粮囤,父亲会将老鼠夹或者老鼠药放在老鼠出没且小孩子不容易摸到的地方。”“70后”市民王凯说,诱饵一般为馒头、玉米粒、油条,后半夜往往能捉到老鼠。
“为预防和减少疾病,除了灭鼠、蚊、蝇等,人们还要改建厕所、水井等,尤其是在农村。”刘振岭说,随着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人们的生活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市容、市貌也变得更加干净、整洁。20世纪80年代,全国开展了“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讲卫生等行为规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摘帽“许脏”】
深入开展创建,城乡旧貌换新颜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市持之以恒地开展了创建卫生城市活动,市容、市貌焕然一新,摘掉了“许脏”的帽子。
“以前,咱们许昌被戏称为‘许脏’。”90多岁高龄的高景照老人曾担任许昌市人大秘书长,如今是许昌市老干部督导团总团副团长。在老人的印象中,昔日许昌的市容、市貌为人诟病:火车站脏、乱、差,护城河内随处可见垃圾,城市道路上烟头、纸屑、动物粪便等很常见,不少公厕散发的恶臭令人作呕。为了加强城市管理,1997年我市成立了许昌市老干部督导团。许昌市老干部督导团成立后,开始奔走在市区的大街小巷、农贸市场,围绕“宣传教育、巡察督导、调查研究、建言献策”四项职责奔波督导。2001年10月,我市作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决定。他们的督导范围进一步扩大。
2003年,非典来袭。我市以非典防治工作为切入点,迅速掀起以环卫治理为主要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高潮,城市环境、卫生死角得到治理。在治理环境方面,我市坚持专业消杀和群防群治相结合。相关档案数据显示:非典期间,城区硬化路面56285平方米,消除杂草505处,疏通下水管、沟渠9969米,消除裸露垃圾183处,封闭楼房垃圾道4746个,消杀面积653543平方米,为战胜非典、确保人民身体健康作出了积极贡献。
2004年,我市启动春季爱国卫生运动,脏、乱、差、滥、劣等妨碍观瞻的城市污点都是此次重点治理的对象,全市卫生、工商、城管等部门联手开展“大扫除”。春季爱国卫生运动集中整治2个月后,为期3个月的夏季爱国卫生运动同样开展得红红火火。不过,其主要任务是消灭“四害”,改造旱厕,整治有碍市容的脏、乱、差现象。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经过全市上下多年不懈努力,2008年12月,许昌市首次荣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彻底甩掉了“许脏”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