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国务院常务会议:

让新增财政资金直接惠企利民

进一步落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措施,推进师范毕业生免试认定教师资格改革

据新华社电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8月1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深入做好新增财政资金直接惠企利民工作,巩固经济恢复性增长基础;要求进一步落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措施,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决定推进师范毕业生免试认定教师资格改革,促进师范毕业生从教就业。

将新增财政资金

加快用到市场主体和民生上

会议部署深入做好新增财政资金直接惠企利民工作,要求市、县将已下达的资金加快用到市场主体和民生上。

会议称,截至8月上旬,今年新增的2万亿元财政资金中,3000亿元已绝大部分用于减税降费;实行直达管理的1.7万亿元资金,除按规定比例预留的抗疫特别国债资金外,97.8%已分配下达市、县。

“新增财政资金快速下达市、县,可及时发挥资金效益,有效增强基层财力,推动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快见效,促进经济恢复性增长。”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副主任何代欣说。

新增财政资金如何进一步管好用好?会议强调,下一步,一要指导市、县将已下达的资金加快用到市场主体和民生上,对分配迟缓、资金闲置的采取必要措施督促整改;二要动态跟踪资金分配、拨付、使用情况,建立直达资金专项国库对账机制,做到账目清晰、流向明确、账实相符;三要严肃财经纪律,对虚报冒领、截留挪用的,发现一起处理一起。

“落实好保市场主体、保民生的各项政策,离不开‘真金白银’的财力保障。下一步,要进一步加强资金监管,确保市、县将新增的财政资金用到实处,确保资金切实惠企利民。”何代欣说。

进一步落实金融支持

实体经济的政策措施

会议要求,进一步落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措施。

今年以来,金融部门通过降低利率、减少收费、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措施,前7个月已为市场主体减负8700多亿元,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认为,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冲击,我国及时采取一系列措施,有力支持了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和直达性仍需要进一步提升。

会议指出,下一步,要继续落实好为市场主体减负等金融支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但不搞大水漫灌,而是有效发挥结构性直达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滴灌作用,确保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

董希淼表示,用好结构性直达货币政策工具,可以从总量和价格两个维度进行引导,精准导向,加快落实前期支持小微企业的各种政策措施,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

会议提出,提高金融支持政策便利度。支持中小银行运用大数据进行有效银企对接,疏通传导机制,扩大市场主体受益面。深化市场报价利率改革,引导贷款利率继续下行。落实落细运用再贷款再贴现资金发放优惠利率贷款、支持发放信用贷款等措施,确保小微企业全年融资量增、面扩、价降。开展银行不合理和违规收费检查。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银行服务小微企业,不能照搬针对大企业的信贷管理模式,要积极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管理水平和能力;同时,要抓住合理让利这个关键,通过降低利率、减少收费,进一步推动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

此外,会议还强调,防范金融风险,提高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温彬认为,金融部门只有确保自身可持续健康发展,才能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让“稳经济”和“稳金融”实现共赢。

推进师范毕业生

免试认定教师资格改革

为促进更多师范毕业生从事教育、增加就业,会议决定,推进师范毕业生免试认定教师资格改革。

会议决定,在对教师职业资格实行“先上岗、再考证”阶段性措施的基础上,推进师范毕业生免试认定教师资格改革,并建立教师教育院校对师范生教学能力进行考核的制度。加快推进允许教育类硕士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公费师范生免试认定教师资格改革。开展教师教育院校办学质量审核,审核通过院校的师范毕业生可免试认定教师资格,便于师范毕业生就业,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师范毕业生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主要来源。师范类专业办学质量水平直接决定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是影响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保障。《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确保教师培养质量。2017年,教育部正式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通过构建横向三类覆盖、纵向三级递进的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体系,推动有关高校合理定位、特色发展,持续提升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专家认为,此项改革并不会降低教师准入门槛和质量,反而会促进教师教育院校重视提高培养质量,是教师教育院校改革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