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毛迎 文/图
长约1公里的白庙后街,像弯月一样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一头是东西朝向,另一头是南北朝向。行走在这条街上,目之所及是卖各种各样商品的摊位。蔬菜、瓜果、服装、花卉、日用品……各色商品使这条街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经常去白庙后街购物的市民不难发现,这条街变了:以前常常出现在马路上的流动摊位,如今退到盲道后面;道路顺畅了,拥堵不见了;商贩经营更加规范,市民消费更加安心……白庙后街是怎样实现华丽“变身”的?商户和市民对此反响如何?8月23日,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摊位后撤,生意更红火了
“给我称点儿小葱。”“生姜多少钱一斤?”……
当日10时许,白庙后街西段一个销售蔬菜的摊位前围着四五名顾客,有的问价,有的挑选蔬菜。摊主付秀琴和老伴儿两个人不停地忙碌着,装菜、过秤、收钱,动作娴熟。“我们在这儿卖菜七八年了。俺进的菜品种多、品质好,有很多回头客。”付秀琴说。
付秀琴腿脚有残疾,行动不太方便。她的老伴儿听力不好。她说,白庙后街被划定为魏都区临时便民点后,她和老伴儿就摆了这个小小的菜摊儿,也算有了相对稳定的经济来源。
“过去,我也曾骑着三轮车拉着蔬菜兜售,但生意不稳定。后来,摊位摆在道牙上,有些骑电动车、三轮车的人不下车,伸伸胳膊就能买菜。这样市民买菜省事了,但电动车、三轮车堵在摊位前,影响其他市民买菜,还影响交通。现在摊位往后撤,人人都得步行到摊位前买菜,拥堵不见了。我的摊位前站七八名顾客也不嫌挤,生意更好了。”付秀琴说。
“白庙后街这个菜市场是一个临时便民点,签订了文明经营承诺书的商户有147户。对于摊位后撤到黄线以内这项举措,大家都表示理解和支持。”魏都区城管局副局长吴文银说。
“摊走地净”,文明经营蔚然成风
绿莹莹的荆芥、水灵灵的莲藕、挂着一层“白霜”的冬瓜……在白庙后街,菜贩李卫红的摊位上摆着十几种新鲜的蔬菜。
“给我称几根大葱。”一名顾客在李卫红的摊位前驻足,点名要买大葱。李卫红从一捆大葱中抽出几根,放到电子秤上称了称,用红绳捆上,又贴心地问顾客:“用不用把叶子剪掉?”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李卫红拿起身旁的剪刀,两三下便剪掉了大葱的叶子,将大葱交给顾客。然后,她把剪掉的叶子收集起来,放在身后的一大块布上。“我每天出来卖菜都带着这块布,把菜叶等垃圾收集起来,等收摊儿的时候带走。”李卫红说。
记者注意到,在白庙后街,几乎每个摊位旁都有用来收集菜叶、玉米叶等垃圾的塑料筐、麻袋等。“摊走地净”,已经成为摊主们的自觉行动。
便民惠民,市民纷纷“点赞”
8月23日10时30分,市民吕娟步行来到白庙后街一个蔬菜摊位前,买了一捆脆生生的芹菜。“我家住在白庙后街与解放路交叉口附近,到这里买菜很方便。”吕娟说。
她表示,白庙后街附近居民小区比较多,设置一个销售蔬菜、肉类、日用品的临时便民点很有必要。以前,白庙后街有一些流动摊点,交通秩序不太好;现在,对摊位进行规范管理后,尤其是实行摊位后撤这项举措后,道路更顺畅了,路面更干净了,市民到这里买菜心情更舒畅。
市民刘女士的家在许昌市工会家属院,大门正对着白庙后街。“以前,上午是买菜高峰期,路上经常拥堵,进出家属院很不方便;现在,商贩规范经营,交通井然有序,居住环境大为改观。”刘女士对白庙后街的变化连连称赞。
市民甄跃增表示,他经常到白庙后街买菜,这条街的变化让人欣喜。“政府设立临时便民点,既给市民提供了方便,也给菜农、商贩等群体提供了发展空间。对临时便民点进行规范化管理,摊位‘退一步’,文明‘进一步’,体现了城市的文明程度。”甄跃增说。